2015年10月1日

氣象專家:今後兩年地球氣溫「最高」

英國氣象局專家警告,今後兩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創紀錄。
氣象專家說,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對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影響加劇,全球氣候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研究顯示,在太平洋,一個重大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發生,它會造成全球氣溫升高。

有熱有冷

但研究也顯示,在全球氣溫普遍升高的同時,歐洲的夏季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變得更涼快。
科學家確認,2015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已達到或接近紀錄水平。
科學家說,不斷增加的碳排放造成的綜合效應,與大洋自然的長期變化週期加在一起,使氣候系統變得「非常有意思」。
科學家相信,重大的氣候變化正在發生。
專家說,在太平洋,一個規模與1998年類似的新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形成。
太平洋的洋流每5年左右出現一次倒流,因此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一般會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但是,專家說,北大西洋多年輯震蕩(AMO)使得北大西洋正在轉入漸冷期,因此可能會抵消部分氣溫上升的影響。
歐洲在今後10年中也因此可能會經歷更涼快和乾燥的夏季。資料來源:BBC
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英語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或厄爾尼諾/拉尼娜-南方振盪是發生在橫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一種準周期英語Quasiperiodicity氣候類型,大約每5年發生一次。南方振盪是指東太平洋赤道區域海面溫度(厄爾尼諾事件時變暖,拉尼娜事件時變冷)和西太平洋赤道區域的海面上氣壓的變動。這兩種變動是相互聯繫的:東太平洋的暖洋階段,即厄爾尼諾,伴隨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氣壓;東太平洋的變冷階段,即拉尼娜,伴隨着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氣壓。[2][3]導致這種變動的機制仍在研究中。
這種氣候類型變動的極端時期,即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會在世界很多區域引起極端的天氣(比如洪水和乾旱)。依靠農業和漁業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太平洋沿岸的國家,所受影響最大。厄爾尼諾-南方振盪比較流行的稱呼常常省略為「厄爾尼諾」。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意指「小男孩」,指的是聖子耶穌英語Child Jesus,因為南美太平洋的變暖時期通常都在聖誕節附近。[4]

晚的超級滿月食

在今晚,明亮的滿月會變身為黯淡的紅月。今晚的月會特別明亮,是因為滿相是出現在繞地球橢圓軌上相對接近地球的位置。在大小和亮度上,今晚的滿月帶著超級滿月的稱號;不過“超級”的襃稱也許有些過當,因為和一般的滿月比起來,它只不過大上和亮上幾個百分點而已。而我們的月亮之所以會化身為黯淡的紅月,只因它經歷了一次月全食,形成月盤完全淹沒在地球暗影內的天象。而此時的暗紅色澤,則源自地球大氣所散射的太陽紅光遠多於太陽藍光。今晚的月亮也稱為穫月,因為它是最靠近秋的滿月,而此時恰好是地球北半球秋收的季節。超級滿月帶食相對罕見,上次的超級滿月食出現在1982年,下次則要等到2033年。今晚的超級滿月全食持續超過1小時,最佳觀測地點為日落後的北美洲、子夜的南美洲與日出前的西歐影片提供: NASA's GSFC, David Ladd (USRA) & Krystofer Kim (USRA)

在南極冰層之下偵測微中子

這些微中子到底打那兒來的?座落在地球南極附近的冰立方微中子天文台,已開始偵測幾乎不可見的高能粒子。這些幾乎不發生交互作用、差不多穿透整個地球才受到偵測的微中子,其源頭仍是一團謎霧。上圖所呈現的冰立方南極實驗室,有附隨的卡通顯示裝設在冰層之下、凍結在澄淨冰晶中的一串串偵測器。這些宇宙微中子的可能源頭,包括遙遠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遭之狂暴環境,以及散布在宇宙遠處、最終產生伽瑪射線爆發的劇烈恆星爆炸。隨著冰立方偵測到更多高能微子中事件,從它們和已知天體的相關性,也許能解開這個宇宙謎團,也或許我們永遠不知其源。(Neutrino 微中子/中微子; 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 冰立方微中子天文台) Astrophysicists: Browse 1,100+ codes in the Astrophysics Source Code Library

2014年8月27日

研究:細菌接觸太少導致英國人過敏增多

英國有三分之一的人患過敏症,花粉、花生、橡膠、貓狗寵物等過敏原每年讓20,000英國人進醫院看病。

但是過去幾代英國人並不那麼常見過敏症,現代社會患有過敏的人比幾代以前大大增加。
科學家試圖找出現代人比過去的人更容易患有過敏的原因,並研究得出了多個結論。


細菌「太少」

我們每個人從頭到腳都被細菌包圍著,皮膚上,口腔裏和腸胃裏,這些細菌的數量是我們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

對於訓練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發揮功能來講,這些細菌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但是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西方人身上和居家生活環境裏的細菌種類,和發展中國家的人相比遠遠來得少。

科學家發現一個以狩獵為生的傳統部落,生活環境的細菌種類更加多樣化,但是患過敏的人卻只有1,500分之一。與此相比,英國三個人裏面就有一人有不同程度的過敏。

抗生素

除了生活環境的細菌種類和數量之外,科學家相信現代社會人們更容易患過敏症還有其他原因。
英國現在有四人之一的新生兒是通過剖腹產出生的,挪威研究發現剖腹產胎兒更容易患有氣喘。

科學家認為,嬰兒出生時在產道接觸到的細菌有助於防止他們日後發生過敏。因此剖腹產的增加也使更多兒童具有過敏體質。

母乳內含有最多900種細菌,難怪全部以母乳餵養的孩子患過敏的機率更低。
抗生素本來是救命的藥物,可以用來殺死細菌,但卻也殺死了那些對人體健康無害的細菌。
英國科學家發現,過早使用抗生素會讓濕疹發作機率增加40%。

走出戶外降低過敏

現代社會的兒童生活環境細菌比以前更少這是毋庸置疑的,現代兒童患有過敏的人也更多。
現代人一天24小時裏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室內,錯過了與戶外種類繁多的細菌接觸的機會。
因此可以說,要降低過敏機率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走出戶外,不管是遛狗或是走路上學,走出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對人體有益。資料來源:BBC

黃石公園上空的銀河

銀河不是由冒蒸汽的湖泊所造成的。這灘寬度約10米的多彩水體,是美國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內的Silex溫泉。在人為燈光的照耀下,其色彩來自溫泉裡不同層的細菌所發出之暈光。溫泉所冒出的蒸汽,是受到稱為黃石熱點的下方深層岩漿庫之加熱。高懸在頭頂、由數十億顆恆星聚成的亮帶,則是遠在後方和前景不相干的我們銀河系之中心盤面上圖是由上個月底拍攝的16張影像所合成之全景。如果黃石的熱點,像它在64萬年前造成超級火山爆發的話,大部分的北美將受波及。 影像提供與版權: Dave Lane

2014年8月24日

想吃肉 還是想環保?

每年我們都會養活並吃掉650億隻動物,那可就是地球上一個人幹掉九隻動物。如此一來,地球受得了嗎?想當個負責任的「肉食者」嗎?這個答案還真不好說。

我也是個喜歡吃肉的人。但我知道,要想滿足地球上數十億和我喜好相同的人,地球要付出代價。
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冰川融化是讓飼養動物給弄成的,無論是肉被我們吃了,還是產的奶被我們喝了。

我們產的大約30%的糧食都餵了牲畜了。所以,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裏面,有14.5%就來自飼養牲畜,這個比例和全世界的汽車、飛機、船舶和火車加在一起排放的一樣多。
如果這個聽起來還不夠嚇人的話,據說未來40年裏,隨著人們更有錢了,我們吃肉的總量還要再多一倍。這該如何應對呢?

溫室氣體


為了尋找答案,我特地去了全世界最能吃肉的國家之一的美國。

在堪薩斯的弗林特希爾斯大草原上,這裏的牛仔們、和牛仔妹妹們放養牲畜的歷史已經有150年了。

這裏的牛在被屠宰前,自在地生活在山坡上,完全是一副最理想的畜牧畫面。

但這裏面隱藏著一個大問題。當我走進這裏的牛群沒多久,我隨身攜帶的甲烷探測儀就達到報警的峰值。這要是在油田裏,這個通常用來提示危險氣體洩露的裝置早就叫喚起來了。

這說明,這群牛正製造著超大量的甲烷氣體。

一頭牛每天打嗝、放屁就能釋放500升甲烷。那要是15億頭牛同時放屁、打嗝的話,可想而知我們的地球得承受多少這種溫室氣體。
你可知道,在溫室氣體裏,甲烷可比二氧化碳厲害25倍。
而「罪魁禍首」就是牛吃的草。要想減少牛在消化草時釋放的甲烷,就得給牛「改食譜」。

我在得克薩斯看到一種完全不同的飼養方式,成千上萬的牛吃的不是草,而是在圈裏吃一種用玉米、脂肪、生長激素和抗生素做成的東西。

這玩意聽起來很不環保,但這裏的負責人因格勒(Mike Engler)說,他們的飼養方式「更綠色」、對環境的危害更小。

相比傳統的畜牧方式,這種配方食譜讓牛長得更快、釋放甲烷更少。調查顯示,甲烷釋放量差不多少40%。
雖然英國還沒採用這種養牛方式,但這種集中飼養、吃玉米的牛確實排放溫室氣體的量少了,似乎也更環保了。不過,牛的日子可不好過了。

吃什麼


那我們怎樣才能既解饞,還能減少禍害環境呢?

科學家們通過一種叫做「生命圈」技術得出數據顯示,最影響環境的就是吃草的牛和羊,而雜食的豬和雞就好些。
 
吃貽貝、也就是俗稱的「海紅」,是最環保的,飼養「海紅」幾乎不消耗任何能量。

不過,標榜自己「環保」的人還是有難題。「最環保」的雞可不是自然放養、或是「Organic」(中國稱為「有機」)的,而是那些圈在籠子裏集中飼養的雞。

要不就嘗嘗昆蟲、多吃魚,甚至是「人工肉」來攝入動物蛋白,但目前這些選項都不令人滿意。
就我的經驗而談,吃肉最環保的辦法就是吃「海紅」。
從海里到餐盤上,英國舍特蘭德地區養殖的「海紅」非但不會釋放溫室氣體,它們還會吸入二氧化碳,並鎖定在貝殼裏。
那就炒盤「麻辣海紅」,怎麼樣?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4年8月4日

澳洲.布里斯班市的帶斑日出

從地球.澳洲.昆士蘭省東南角的布里斯班市看出去,這幅組合都市景觀的天際線之燈火後方襯著晨曦。影像使用了太陽濾鏡,接下來每隔3.5分鏡進行曝光一次,以記錄7月8日的冬天日出與橫過可見日盤、大小和行星相當的黑子。這些太陽黑子,標誌了帶著捲曲磁場的太陽活躍區之所在。雖然太陽已開始離開活動週期的極大期,然而,這種活躍區的強烈日閃和爆發仍不斷產生日冕物質拋射(CMEs),把龐大成團的高能粒子噴入我們美麗的太陽系裡。影像提供與版權: Stephen Mu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