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挪威的一月極光

天上的是?原來是極光。一次劇烈的日冕拋射物質噴發事件,發生迄今已五天。從太陽擲出快速移動的電子團、質子團與離子團地球。雖然大多時候,這些都是從地球上空飛過而已,有時打到我們地球磁層,造成高緯度地區的美麗極光。這張極光的精彩影像拍攝於挪威的Grotfjord村。有些人認為,這波光粼粼的綠色輝光是大氣的所塑造出一隻大老鷹,然而在讀者眼裡又是甚麼模樣呢?這一輪的太陽活動還沒結束,昨天還產生一次更劇烈的太陽耀斑,最快在今晚就會帶來精彩的極光 影像提供與 版權: Bjørn Jørgensen

2012年1月29日

2012年1月23日

煞是耐人尋味!

甜、苦、鮮的感受竟是源自相同蛋白質家族成員,這是否意味著生命中的甘苦,均可看做鮮美的另一面?我們常用味道形容人生,唯有經歷酸、甜、苦、鹹等滋味,才能算是新鮮夠味的人生!
飲食是生存需要,也是生活文化,家鄉味讓人熟悉眷戀,來自遠方異國的美食,更是挑動人們好奇的味蕾,撩動人們欲一嘗究竟的想望。我們的舌頭是味覺旅程的開端,帶領我們品嚐美食,也品味人生。
舌頭上的收報機
個體內對於化學物質敏感的受體(receptor,註1)稱為化學受體,會受身體內外特定的化學物質刺激而產生反應。味覺與嗅覺受體均屬於化學受體,能偵測外在環境變化以及檢視攝入體內物質的成份與安全性,以保護個體健康。
  我們能嚐到味道,有80%的滋味是由嗅覺提供,剩下的20%是味覺。味覺的產生是因為溶於口腔內的化學物質(即味道分子)與味覺受體結合,進一步使味覺細胞產生神經訊號,訊息傳遞至大腦解讀後,得到各種味覺感受。有些物質例如純水,無法刺激味覺受體作用,味覺細胞也無法產生神經訊號,便不會引發後續味覺反應,而使我們覺得「無味」。
味蕾是舌乳突(絲狀乳突除外)內的球形構造,接收各種溶於口腔的味道分子,每個味蕾由50~100個味蕾細胞以橘瓣方式排列組成,其中,味覺細胞會受細胞膜外特定的食物分子刺激,進而在大腦產生味覺。

 人類能辨別五種基本味覺:酸、甜、苦、鹹和鮮味,分別由不同的味覺受體來呈現。味覺受體由蛋白質組成,位於味覺細胞的細胞膜表面,以接收各種味道分子,進一步傳遞訊號讓大腦辨識,好比能接收電報的收報機。50~100個味蕾細胞(可分為味覺細胞、支持細胞及基底(幹)細胞等)以橘瓣方式排列,組成球形的味蕾,存在於舌頭上的微小突起(即舌乳突)內。人體約有2000~5000個味蕾,主要分佈於舌頭,也分佈於軟顎、咽部和會厭等處。舌乳突有四種,包括絲狀、蕈狀、葉狀與輪廓狀乳突,其中只有絲狀乳突內沒有味蕾。
  一個味覺細胞的細胞膜表面只呈現單一種類味覺受體,因此當我們吃到某種味道的分子時,只有帶有該種味道分子專一性受體的味覺細胞會被活化。例如吃藥時,舌頭中帶有苦味受體的味覺細胞會與藥物結合並產生神經訊號,其他表現甜、酸、鹹或是鮮味受體的細胞則無法辨認藥物分子而不會活化。此外,舌頭上並無「味道地圖」,一個味蕾內含多種味覺細胞,因此舌面上所有的味蕾(絲狀乳突除外)均能感受各式各樣豐富味覺,過去的觀念認為甜在舌尖、酸在兩側、苦在舌根……其實是錯誤的。
甘苦與共 鹹酸同舟
  人類味覺細胞表面的甜味、苦味與鮮味受體都是由G蛋白耦合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註2)家族所組成。對於甜味的感受,乃是由這類蛋白質家族中的T1R2和T1R3蛋白質共同形成甜味受體來接收糖類、人工甘味劑而引起。卡通裡加菲貓愛偷吃主人老姜買的甜食,現實看來並非如此,因為一般貓科動物先天上無法產生T1R2蛋白質,導致牠們對甜味總是興趣缺缺。
  鮮味受體則是由T1R1和T1R3蛋白質組合而成,能準確辨認鮮味分子(如左式麩胺酸,L-glutamate)且與之結合進而引起鮮味感覺,讓拉麵湯頭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碗有著麵條的鹹水。關於「鮮味」(umami,或稱旨味,源自日語的美味之意),是1908年日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初次由昆布中分離出麩胺酸,並稱之鮮味元素;1985年鮮味被證明為獨立於其他四種基本味覺的第五味。料理用的味精即為麩胺酸鈉(sodium glutamate),在水溶液中會解離為左式麩胺酸(肉類亦會溶出)和鈉離子,使食物產生鮮味。
 
 不同味覺細胞的細胞膜表面會呈現不同的味覺受體,以辨認各類味道分子並與之結合,進而刺激味覺細胞引起神經訊號傳遞而使大腦出現該味味覺。左圖:T1R2和T1R3蛋白質在味覺細胞的細胞膜表面共同形成甜味受體;右圖:鮮味受體和甜味受體結構類似,只是T1R1取代T1R2蛋白質而和T1R3蛋白質共同形成受體。


同為GPCR家族的苦味受體,確切構造至今未明,學者認為可能是由家族中的T2R蛋白質組成,此類蛋白質的成員為數眾多,比起甜味和鮮味受體在人體中只有個別單一種受器,苦味受體可能有多達20~30種T2R成員以不同方式組成,以辨識繁複、無特定分子結構的苦味分子,如奎寧(quinine,一種生物鹼)或其他有毒物質。最新研究發現,呼吸道的纖毛細胞也帶有T2R蛋白質,推測纖毛細胞或許藉著T2R來辨認細菌所分泌的苦味物質以加強氣管纖毛運動,迅速將異物或病原體排出體外。
  鹹味與酸味引發味覺的方式較為類似,是食物中的離子(鹹味主要是鈉離子和其他少數金屬離子、酸味是氫離子)經由味覺細胞膜上特定的離子通道進入味覺細胞而引起味覺感受。辣味不屬於味覺,是辣椒素(capsaicin,辣椒的含油樹脂)刺激痛覺與熱覺受器(註3),讓我們的口腔感受到灼燒感,因此也就沒有所謂的辣味受體了。最近許多研究指出,除了五種基本味覺,人體還能感受其他多元味覺,例如脂肪味、鈣味、金屬味等,這是否意味著人體還有其他味覺受體未被發現,有待學者提出更多實證研究。
  甜味使我們親近富養份且安全的食物以獲取生命能量,苦味和酸味教我們辨識與遠離有毒和腐敗的有害物質,鹹味探測電解質的平衡,鮮味則使人品嚐到食物的新鮮甘美。電影《阿甘正傳》裡小阿甘的母親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口味!」味道好比人生,滋味豐富,精采萬分!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2012年1月22日

野狼之月

東昇的滿月,有時會是一個帶點震撼的天文景觀,而且也帶有不同的名稱。這幅一月八日攝於瑞典.Ötersund的月出影像,容易讓人感受到北半球的寒冬。如果你能想像遠處傳來野狼望月長嘷的景象,也許就能理解為何北美原住民會稱它為狼月 (the Wolf Moon);傳統上,他們給一月第一個滿月的稱謂。然而,拍攝者看著這輪美麗月輪昇起時,除了黃色的月盤和落日的色澤相輝映之外,並沒聽見狼嘷。接下來,下一個出現在二月七日的滿月稱為雪月 (the Snow Moon)影像提供與版權: Göran Strand

2012年1月18日

拉尼娜現象「可能助長」流感大流行

科學研究發現,拉尼娜(La Nina)現象造成的氣候異常同全球大範圍的流感爆發之間有一定對應的關係。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通常伴隨全球性氣候紊亂。
在美國的科學研究人員發現,過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發大流行都發生在拉尼娜現象之後。
這四次流感大流行是指發生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亞洲流感,1958年的香港流感和2009年的豬流感。
全球性流感大流行的共同特徵是都出現了變異的流感病毒,而人類對這種病毒沒有免疫力。
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的文章中,科學家們說拉尼娜現象造成的氣候異常可能使攜帶流感病毒的飛鳥改變了遷徙途徑。
不過,科學家們也說,需謹慎對待這一假設。因為其他許多拉尼娜現象發生後也並沒有出現新的流感變異病毒擴散全球的情況。
因此科學家們說,氣候現象也許使得流感全球大流行變得更為可能,但僅此一個因素並不足以導致流感全球爆發的發生。而且它可能並不是流感大流行的必要條件。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2年1月10日

小世界的萬象

總統大選在即,父親希望戶籍設在澎湖的女兒回去投票,說「交通費給伍仟,一定要去投票」
女兒:「買不到機票怎辦」
父親:「有增班機,沒問題的...」
母親:「都有心去投票了,沒機位就坐船去,天亮剛好到澎湖...」,喔!我的天啊...
女兒:「萬一回程也沒機位勒!!」
母親:「噯呦,也坐船回來呀,還可順道看看風景」
女兒:「媽,沒吐就阿彌陀佛了,海上哪兒還有風景可看%#~&...」

2012年1月8日

救還是不救?

有一天的午齋之後,洞山良价禪師和一位禪僧在林間經行跑香。兩個人走到半途的時候,忽然看到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盤臥著一條大蛇,正在悠閒地曬著太陽。
禪僧見狀,便以蛇為機鋒,向洞山良价禪師問說:「請問禪師,如果您看到一條蛇,牠正想要吞食青蛙,您救還是不救?」
洞山良价禪師微微一笑,回答他:「如果要救,就閉上眼睛;不救,就盯著牠看吧!」
禪僧聽了,再問洞山良价禪師說:「那您剛才有看到石頭上的大蛇嗎?」

洞山良价禪師淡淡地回應說:「看到啦!有一隻青蛙給牠吃下去了。」
禪僧逼問說:「那麼,當時您是閉著眼睛呢?還是睜著眼睛呢?」
洞山良价禪師說:「我是睜著眼睛看牠吃下去,我又閉著眼睛救出來。」
禪僧當下契心,對洞山良价禪師欽佩不已,便對洞山良价禪師說:「大德,大德,您真是大德!」
在這世間上,眾生界都是弱肉強食,很多的動物想生存,要靠殘殺才能活下去。慈悲,是讓別人生存;殘殺,是讓自己生存。殘殺,要開著眼睛,看著芸芸眾生的淒慘;慈悲,要閉著眼睛,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洞山良价禪師一反常情地說,開眼看牠吃下去,又閉眼救出來,這就是大慈悲啊!真正的洞察世情、憐憫眾生,這個還要各自懺悔業報,才能相互生存啊!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愛是無私的超乎宇宙的力量

看到最後我感動的哭了,很喜歡最後旁白的一些話:他沒有當一個申請政府預算,搞自己研究案的教授,而是選擇人煙稀少的一條路,有人稱他是伴隨天使的教父,是姿蓉生命的貴人­,他卻謙稱,他只是她的僕人。趙嗣強無私的愛,讓姿蓉找到天賦的翅膀,掙脫被禁錮的軀體,在繽紛的彩虹雲端展翅飛翔。

2012年1月6日

紙袋取代塑膠袋 未必更環保

百貨公司、商場改用紙製購物袋,真的有比較環保嗎?英國衛報日前的報導說,未必!
報導中指出,英國的Topshop、Nike、Primark都已換成了紙袋購物袋,棕色紙袋又開始在大街小巷四處可見。但是它們真的比塑膠袋好嗎?當我們在經濟蕭條的時候花了不該花的錢購物,至少我們還可以有把罪惡感掩飾得完美無瑕的好東西,那就是紙袋。
如果把拒用塑膠袋的運動看成戰爭,那麼,在英國年前的聖誕節購物潮,紙袋可說是打贏了一仗。從講究格調的法國品牌APC到Nike、Topshop、甚至是Primark,都開始提供棕色的紙袋給前來購物的消費者使用。購物時滿手掛滿紙袋比起一包包裝滿商品的塑膠袋,不但比較沒有製造垃圾的感覺,反而勾起了經典棕色雜貨紙袋的舊時回憶。
好吧,比起毫不長進又會悶死海洋生物的塑膠袋,紙袋算是打贏了這場購物袋的戰爭。不過,它們可是樹木的小孩耶!紙袋雖然略勝一籌,但就像所有的戰爭一樣,打贏後世界有沒有變得更美好,還是一個不明的未知數。
Wrap是一間由英國政府出資成立的公司,成立的目標是為了降低廢棄物的數量,該公司摘要了一系列紙袋的缺點:雖然紙袋的原料來源是可再生、可生物分解、可製成堆肥、且可回收的,但是製造及運送紙袋所需的能源遠超過塑膠,紙袋較無法重複使用,並且如果丟在掩埋場處理的話會產生甲烷。
一個專門介紹重複利用資訊的網站 Reuseit.com 提到,「要紙袋還是塑膠袋?答案應該永遠是,兩個都不要!」根據一份2007年由美國塑膠袋生產製造商共同贊助的研究指出,製造紙袋所需要的能源為塑膠袋的4倍之多。生產紙袋的製造商在製程中使用塑膠袋製程所需20倍以上的水,而且紙袋回收也需要更多的能源。
至於布質購物袋,和完美相距甚遠。根據英國環境署2011年的報告指出,可重複使用的布質購物袋需要拿出來用131次,才會抵消使用一次塑膠袋所造成的環境衝擊。而在此同時,塑膠袋的使用量還是節節上升!
報導中建議,與其比較紙袋跟塑膠袋的好壞,我們真的需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最基本的,一次購物量,不要買超過我們徒手能拿的;此外,報導也建議對所有的購物袋徵稅,以經濟措施來提醒人們:如果不能少買一點,至少我們可以重複使用那些塞在水槽底下的袋子。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2012年1月3日

籠罩挪威的極光

最高的建物最高的山岳、飛機的最大飛航高度都還要高之處,是極光的國度。極光的高度極少伸展到六十公里以下,但向上則可延伸到一千公里。極光是由高能電子質子,衝撞地球大氣分子所造成的。如在太空中觀看極光,常可見到完整環拱地球南磁極或北磁極的極光環。上面這幅上個月攝於挪威的廣角影像,記錄了布滿天空的極光影像提供與版權: Sebastian Voltmer

2012年1月2日

澳洲警告可能爆發墨累穀腦炎

澳大利亞衛生當局星期一(2日)發出警告說,罕見的、有潛在致命危險的墨累穀腦炎(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可能再次爆發。
最近在澳大利亞人口最密集的新南威爾士州的雞群中已經出現了這種由蚊子傳播的腦炎,人類也可能被傳染。
儘管大多數被感染的人只會有一些並不嚴重的症狀,但有些病人則可能出現長期的神經方面的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這種腦炎發生最多的地方是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一些偏僻地區。
但是偶爾墨累穀腦炎也會在人口密集的東南部地區傳播,通常是在大雨和炎熱氣候出現之後,因為這時傳播腦炎的蚊子會大量繁殖。
這次在新南威爾士州雞群中尋找到墨累穀腦炎,是當局作為應對該病爆發的早期警告措施之一。
澳大利亞衛生當局敦促公眾對蚊子採取預防措施,並注意墨累穀腦炎的症狀,包括頭痛、發燒、脖子僵硬和昏迷等。
上一次墨累穀腦炎爆發是在1970年代。資料來源: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