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沙塵捎來的訊息

看似不起眼的沙塵旅行,傳遞著地球氣候、生態系的重要訊息。
重點提要■雖然科學家投注許多心力研究污染,但多年來他們忽略了天然沙塵與大氣的關聯。最近他們開始意識到,沙塵會影響氣候與雲的形成,並且會為海洋與雨林帶來養份。
■科學家為此進行了許多研究,但大氣中沙塵的效應很複雜,因此我們所知仍有限。即使以最好的超級電腦進行最複雜的模擬,也無法提供完整的解釋。

位在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波德利窪地,是片可怕的孤寂之地。咆哮的狂風掃過鄰近的提貝斯提山和恩內第高原,匯入這個如美國加州般大小的乾烤荒地時,風速更為強勁。這裡曾有座水量豐沛的淡水湖,但如今只剩下一個水坑。這裡最常見的景觀,就是空無一物。
不過有的時候,當風掃過這座古湖泊的湖床時,會將無數的細小顆粒捲向天空,形成紛飛的龐大煙雲。接著這些沙塵開始了神秘的旅程,這正是科學家現在極力想探究的。
幾十年前,科學家對於沙塵並不怎麼在意,就像我們一般人一樣,會清除家具底下的沙塵,偶爾注意到房子裡有微塵飄舞,這些顆粒通常綜合了昆蟲屍體的殘屑、植物纖維和廚餘碎屑。研究地球大氣的科學家,則著重於大氣中人類製造的粒子,也就是污染物。只有少數科學家想要確認,那些不時在地球循環的數百萬公噸土壤或礦物沙塵,是如何影響氣候、使海洋豐饒,並提供了亞馬遜雨林等地的重要營養成份。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海洋學與大氣化學榮譽博士普洛斯佩羅(Joseph M. Prospero)就是沙塵研究的先驅者之一,然而他回憶1960~70年代他發表論文指出非洲的沙塵會大規模移動、飛越大西洋抵達美洲時,他的同事很懷疑這也能做為重要的科學題目嗎?「人們總覺得把沙塵當題目很可笑。」他表示。
他監測巴貝多等原始地區的沙塵測站,分析並測量空氣過濾器捕捉到的東西。他的研究過程是孤獨的,然而研究結果卻提高了大家對沙塵的興趣,因為越來越清晰的衛星影像,與普洛斯佩羅描述的情景非常吻合:沙塵顆粒形成數百公里寬的巨大羽狀煙塵,如同巨大風暴產生的風浪般掃過非洲大陸,落在大西洋的另一側。同時,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研究更感興趣,而且越來越顯而易見的是,沙塵對地球的溫度變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普洛斯佩羅說:「現在關於沙塵的科學論文很多了,多到不可能全部讀過。」根據統計,由1970年代早期到2001年,關於撒哈拉沙漠沙塵的論文數量每四年增加一倍。美國德州大學地質科學副教授吉爾(Thomas E. Gill)負責協助維護沙塵研究的資料庫,他說要跟上進度其實很困難,「你認為這是個深奧的題目,但是每星期我都會看到以各種形式討論沙塵的50~100篇論文。」
這所有的研究告訴了我們什麼呢?沙塵的故事其實是在描述一項挑戰,企圖找出我們所居住的行星正在發生什麼事。它顯示出,地球生態系某個區域的變動,會對其他區域造成巨大影響。「我們的科學工具讓我們更能得到答案的同時,也啟發更多問題。」維吉尼亞大學環境學教授史瓦普(Robert J. Swap)表示。他在1992年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是關於亞馬遜河流域裡的非洲沙塵,他對沙塵的研究結論是:「我們應該尊重自然的複雜性。」
非洲來的沙
要了解這個複雜性,有個方法是追蹤那些假設來自撒哈拉且飛越大西洋的極少量沙塵。在這些沙塵的旅途中,以及抵達下一個目的地(它們並沒有終點)時,我們都可以研究它們與周遭環境如何相互影響。
我們由波德利開始,是因為那裡是地球上最為沙塵瀰漫的地方。更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和鄰近的沙赫爾沙漠,也是沙塵的來源:每年夏天,非洲的沙塵會飛越美國南部和東部的大部份地區,弗羅里達的沙塵有75~80%是這樣來的。當邁阿密下雨時,居民清理車子表面的紅色沙塵,所拭去的是經過了長途旅行、來自非洲的訊息。在巴哈馬群島或弗羅里達群島上漫步,就如同走在非洲的土壤上。
地球每年產生約20億公噸的沙塵,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非洲的沙漠和旱地。中國產生的沙塵會往夏威夷和北美西部而去,巴塔哥尼亞的沙塵則會飄往南極洲;格陵蘭的沙塵則大多來自亞洲,但是1930年代乾旱導致的美國沙塵暴,似乎也以某種方式前往格陵蘭冰河。
非洲的沙塵大多乘著西風,飛行6400公里越過大西洋。根據估計,每年大約有4000萬公噸的沙塵降落在亞馬遜雨林,其中有一半可能是來自波德利,這些沙塵含有鐵、磷等生命所需的礦物質。
波德利的沙塵在起飛之前,一直在地質「候機室」中。當土壤原本的表層脫離,新的一層便會暴露在空氣中。要使沙塵顆粒離開土壤表面並且開始飛舞,所需要的風速會與地表和氣候的狀態有關,不過一般而言,約是每秒4~12公尺。當沙塵顆粒開始彼此推擠,會使土壤鬆動,較小的顆粒會往上浮動。飄浮在空中的沙塵開始混合在一起,最初是與盤旋在波德利上空的其他顆粒,後來則是與非洲其他地方的沙塵和污染物混合,最後成為飛越大西洋的龐大沙塵的一部份。
當我到普洛斯佩羅位於邁阿密大學的辦公室拜訪他時,他給我看了電腦裡的衛星照片,並且搖頭說:「這有點混亂。」他用手指出非洲與大西洋不同起源且多種顏色的羽狀流動,「就數量上看來,很難明確指出哪裡發生了什麼事。沙塵全部混在一起,從非洲北部不斷向外吹送。」
千年來可能都不曾發揮任何作用的沙塵,一旦進入大氣,便開始影響氣候。沙塵會吸收來自太陽的輻射,也會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輻射,因而使大氣增溫。但它也會把部份輻射反射回太空中,造成冷卻效應。哪一部份的輻射會被吸收或反射,取決於沙塵的化學成份、礦物質和沙塵顆粒大小,還有光的波長。在大多數情況下,沙塵傾向於反射來自太空的短波輻射,吸收來自地表的長波輻射;如果混雜了煤灰,甚至會吸收更多的熱。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2012年5月28日

凝視太陽

是否曾經凝望著家星呢?這張影像裡,太陽受到月亮遮蔽,在左上角出現缺角,同時在下方也紀錄到凝望天空的人們剪影。這張公園剪影美國亞利桑那州佩吉(Page)附近的格倫峽谷國家公園(Glenn Canyon National Recreational Area)拍攝,國家公園管理員與天文學家對此特殊天象均倍感興趣,在太陽盤面上依稀可見一群太陽黑子,就在月球盤面的右下角處。這次事件讓人興奮,然而也有些人認為這是為了下周更罕見的凌日事件做熱身,下次遮蔽太陽盤面的是金星影像提供與版權: Steven Gilbert

2012年5月20日

《健康小叮嚀》養生有方 作息順身體運行

◎早上5時至7時大腸經
便秘的人在此時,最好多吃高纖蔬菜及水果。
◎早上7時至9時胃經
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
◎早上9時至11時脾經
人體氣血最旺時期,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
◎下午3時至傍晚5時膀胱經
濕寒腫體質者、多喝水利排泄,建議吃黑色穀物。
◎下午5時至晚上7時腎經
不宜過勞,在公車或捷運上補個眠吧!
◎深夜11時至隔天凌晨1時膽經
勿熬夜,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神經症狀。
(自由電子報;資料來源 : 中醫師張家蓓)

2012年5月19日

日環食

 星期一,月亮的影子將掠掃地球表面。屆時,位在240至300公里寛影子內的人們,將見到日環食;因為這次月亮不足以完全遮掩太陽。在3.5小時的期間,月影首先降臨到南中國,掃過北太平洋,終結於北美洲.美國西岸的南奧勒岡州及北加州。在途中,位在環食帶內的東京,處在中心線北方十公里的位置。此外,在北美洲、太平洋區、東亞等廣大區域內,可見到日偏食。這幅經過安全濾光的望遠鏡影像,是在2010年1月15日日環食之時,攝於印度南端的Kanyakumari市。影像提供與版權: Mikael Svalgaard

2012年5月15日

現代禮儀:五招助你更自信

(本文作者Mary M. Mitchell撰寫了多本關於禮儀的書籍,也是高管培訓諮詢機構The Mitchell Organization的創始人,該機構網站為www.themitchellorganization.com。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路透西雅圖5月8日電---自信在字典裡的定義是相信自己或有信心、確信。我認為自信就是要自我感覺良好,特別是在面對某件事情時,比如新工作、新任務、業績考核、與人交往或同事聚會等。
以下幾種做法將能有效提升自信。

動一動
這不是說要換一份工作或搬家,而是讓身體動起來。走樓梯別坐電梯;去商店時將車停遠一些;走路、跑步、騎車、做瑜伽及舉重等,盡情地揮灑汗水,這樣你會感覺更好。
這樣做的本質意義是,當我們感覺更好時,也會變得更加自信。運動能清肺健腦,有助產生更新、更好、更大膽的思想。運動還能增強精力,而精力便是魅力,那麽讓我們運動起來吧,活力十足的人總會吸引他人。

沒有什麽比健康更能提升個人的整體形象。定期運動不僅能改善形體,還有助於提升個人魅力。我認為,只有身體健康,你才能看上去更專注且更自信。
我還發現,運動除了增強身體的力量和耐力外,還有助於保持心態平和,發揮個人的創造力。

注重衣著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中性衣著。穿著代表你的決定,反映你的品味、感覺和風格。要記住,我們更多是用眼睛所見來評價他人。如果你穿著失當,周邊的同事可能會質疑你是否懂得人情世故,懷疑能否對你寄予厚望。你的上司也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你的工作質量會像與你的衣著那樣。

考慮工作場合要穿什麽時,先要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 我是誰?
* 我扮演何種角色?
* 我想被別人如何看待?
* 我在哪兒?
* 我想對哪些人留下好印象?

我們這裡並不是討論時尚潮流,而是說在特定環境下如何讓穿著看著更適當。
儀表整潔至關重要,與下面四種地方或人建立關係會確保你不出錯。

* 服裝店:合身的感覺會讓一件價格不高的衣服上身效果很好,但若不合身,即使穿阿瑪尼(Armani)也會顯得邋遢。
*乾洗店:化學製劑會損壞衣物,因此要去信得過的干洗店,乾洗後離開之前要檢查自己的衣物。
* 鞋店:我們都會留意別人的鞋子,多數是因為我們通常在緊張時會低頭往下看。要保持鞋子乾淨,外觀良好。
* 牙醫:乾淨且燦爛的笑容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更好。

呼吸
從內心尋找安慰,站立不動也能做到。我們的生活節奏快,每天接受大量信息,工作壓力大,導致精神處於緊繃狀態。內心決定外在,要是沒有辦法“走入內心”並集中精力,則會給我們的環境添亂,而非帶來和諧。

學著“腹式呼吸”:安靜地躺下,雙手放在肚子上,深呼吸,讓腹部跟隨起伏。嬰兒就是用這種方式呼吸的,看他們多麼自信。當我需要平靜並集中精力時,我會隨時隨地進行腹式呼吸,比如電梯、休息間或人群擁擠的室內。

遵守約定
遵守約定。要準時、並留心。
這利人利己。我們當下的所思所想,決定今後發生的事情。我們把握“當下”而不好高騖遠時,則會積極參與並抓住機遇,和我們打交道的人也會感覺到我們的真心實意,這會對我們的私人和業務關係產生極大的影響。

付出與回報
付出才有收穫。你若想贏得合作和尊重,就要先給人尊重與合作。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先幫助他人成功吧。倘若你想得到更多快樂,那就得先讓自己更快樂些。我們在傳播自己的正能量時,會創造越來越多的快樂。

敞開胸懷付出,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當你看到這裡時,也許會想“說點有新意的吧,這些我都知道”。
借用我一位老師的話:“我們都知道該做什麽,而成功的人則能做到他們所知。”

2012年5月14日

腳水腫 我要洗腎了嗎?

日前一位洗腎病患家屬突然叫住我,雙眼紅腫說:「醫師,我這幾天腳水腫不會消,我想我可能要洗腎了,你先幫我安排床位好嗎?」她接著啜泣起來。
我望著眼前這位約莫30歲出頭的少婦,輕聲告訴她:「別哭了!腳水腫不一定代表腎臟出問題,還有許多因素也會造成同樣症狀。」
她用狐疑的眼光看著我,我立即幫她安排抽血檢查,結果顯示她的腎臟功能正常。
所謂「水腫」指的是體內液體過多,聚積在細胞間隙的狀況,用手指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時,有明顯的凹陷且不會回彈,可與肥胖做區別。
其實,造成下肢水腫的最大原因是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引起,例如長途搭乘飛機,下肢保持一定且不動的姿勢,造成血液留滯,引起水腫。
另外,下肢的靜脈曲張,或是骨盆腔淋巴腺因腫瘤引起淋巴阻塞也會引起下肢水腫,此類水腫通常好發於單側小腿。
至於引起雙腳水腫的原因除了腎臟病外,肝硬化、心臟衰竭、內分泌異常及服用藥物均可能造成,另外還有女性最常見的體質性水腫。

●體質性水腫:致病原因或機轉迄今不明。其特色是早上起床時並無水腫,但到了下午,小腿及足背出現腫脹情形。此類水腫是不需要任何治療。

另外,不同成因引起的雙腳水腫也常伴隨著特殊的症狀,可以做為鑑別水腫原因的線索。
●腎臟病引起的水腫︰常伴有小便泡沫的存在,造成血中蛋白從尿液中大量流失引起水腫。
●肝硬化引起的水腫:除了可能有肝炎或長期飲酒的病史外,經常會伴隨有黃疸的症狀。
●心臟衰竭引起的水腫:此類病患走路、爬樓梯等運動,會有呼吸困難的現象;有時睡覺會呈現端坐呼吸的情形。
●藥物引起的水腫:常是因為服用消炎止痛藥或降血壓類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
●內分泌異常引起的水腫: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水腫。此類水腫特徵為手指加壓不會出現凹陷。
總之,在水腫發生時,雖不必過度緊張,但仍需謹慎面對儘快就醫,請醫師做基本的判定及篩檢,找出病因。早期診斷治療或者追蹤觀察,才能真正解決腳水腫造成的困擾。(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腎臟科醫師)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2012年5月13日

美國研究發現風電場或產生溫室效應

路透倫敦4月29日電(記者Nina Chestney)---美國周日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型風電場可能會對當地氣候產生溫室效應,這為風電長期發展前景投下陰影。
科學家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重要因素。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作物歉收和其他毀滅性後果。
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很多國家改向風能等清潔能源過渡。
2003-2011年,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德克薩斯州大型風電場周邊的衛星數據,德州有四座世界最大規模的風電場。
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雜誌,研究發現,與沒有風電場的鄰近地區相比,風電場周邊地區氣溫每10年升高0.72攝氏度。
研究稱:“我們認為,這一升溫現象主要歸因於風電場。”氣溫改變可能是由於風電場產生的能量效應、以及渦輪機產生的運動和渦流。
“如果空間足夠大,這些變化或對當地或更廣地區天氣和氣候產生明顯影響。”

科學家呼籲各國就能源和水供應積極行動

路透倫敦5月10日電(記者Chris Wickham)---來自15個國家的科學家呼籲各國政府就能源和水供應作出更好的政治回應,以迎接未來人口膨脹所帶來的挑戰。全球人口未來30年內預計將增至90億。
世界一些主要科研機構在八國峰會舉行前於週四發布了這份聯合聲明。科學家希望藉此說服各國領導人將關注點放在科學界認為關鍵的問題上。
科學家首次提出,應把水和能源可能出現的供應短缺作為單獨問題看待。
聯合聲明稱:“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感受到能源和水供應的巨大壓力,可以預見會有更多國家感受到這種壓力。”
化石燃料、核能和水電依然是世界能源的主要來源,且這些類型能源都嚴重依賴水進行冷卻、運行汽輪機或直接發電。與之相反,全世界在抽水、淨化水和淡化水時會使用大量能源。
聲明警告稱:“不把能源和水放在一起考慮,將會導致效率低下,並增加兩者的短缺。”各國政治家應尋求將這兩種能源統一考慮及強調節約、效率和跨界合作必要性的政策。
世界還需增強應對海嘯、地震、潰壩等引發的災難能力。
參與發表此次聯合聲明的科研機構來自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摩洛哥和南非。

2012年5月10日

.研究:世界六分之一癌症由感染所致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癌症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感染所導致的。而這些感染則幾乎都是可治療或可預防的。
根據這一研究,世界上六個癌症病患中便有一個是由此類感染所引起。
這意味著感染性疾病導致了世界上每年大約200萬例癌症。這個比例在發展中國家更高。
研究小組的科學家研究了184個國家的27種癌症,發現主要有四種病毒感染比較容易致癌,其中包括人乳頭瘤病毒、幽門螺旋桿菌以及乙肝和丙肝病毒。
這些病毒可以導致子宮頸癌、胃腸癌以及肝癌。
法國的國際癌症研究小組說,應該加強努力,使用接種疫苗和抗菌治療的方式控制感染的發生。
同時,應該把癌症作為一種傳染源性疾病。
據信,在發展中國家由感染引發癌症的比例是發達國家的三倍。而且,接近三分之一的感染病是發生在年齡在50歲以下的人當中。
女性子宮頸癌幾乎有50%是由感染造成的,而在男性中80%以上的胃癌以及肝癌是由感染所致。
研究小組的專家說,許多感染是可以通過預防和抗生素治療避免和治癒的。
例如,幽門螺旋桿菌完全可以通過抗生素治癒。而肝癌通常是由乙肝和丙肝病毒引起的,因此接種預防肝炎疫苗也可以有效預防肝癌。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2年5月6日

亞洲地區人口近視狀況嚴重惡化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學家得到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一些亞洲主要城市,近視眼在中學畢業生中所佔的比例高達90%。
在英國,近視眼人群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大約為20%-30%。
領導這項研究工作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摩根說,亞洲地區也曾經像英國一樣,近視眼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在20%-30%之間。
科學家認為,造成亞洲地區近視眼人口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學生學習過於辛苦,缺乏接觸戶外陽光。
科學家認為,一種名叫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對保護視力非常重要,而接觸陽光可以增加多巴胺在眼睛中的水平,可以防止眼球變形。

睡午覺

摩根教授說,亞洲地區的許多兒童在學校長時間學習,做作業,這給眼睛帶來巨大壓力。但是,如果能接觸陽光兩到三個小時,會抵消不良效應,保持眼睛健康。
文化因素似乎也是產生問題的一個原因。摩根教授說,亞洲許多地方的孩子睡午覺,錯過了接觸陽光的重要機會。
過去的一種理論認為,基因是造成近視眼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中國、日本和韓國人更容易患上近視眼。但是,摩根教授領導的最新研究否定了這樣的觀點。
他說,他不能完全排除基因的因素,但這不是一個主要因素。
摩根教授說,基因的解釋不符合亞洲地區近視狀況迅速惡化的事實,基因構成不可能在兩代人之內發生變化。

滿月東升

今晚在日落時分升起的滿月,是很難錯過的景觀。 這輪格外引人注目的月亮,在5月6日世界時03:36達到滿之時,月亮在剛通過近地點後二分鐘的位置,因此它是2012年最大的滿月。 近地點的滿月,和遠地點的滿月比起來,視覺上約大了14%,也要亮上30%。 不過,和四月份的滿月相較,視覺上只大了不到1%,亮度則是相當。這幅攝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長焦影像,四月的滿月從柯林斯堡 (Fort Collins)的後方升起。 在那個月相週期中,滿相的時間點和近地點時間相差21小時。 如果你真得錯過了五月的近地點滿月,在日曆上作個記號吧;下次見到近地點滿月的機會,將在明年的6月23日。 影像提供與版權: Robert Arn

2012年5月1日

秘魯海岸數千隻鵜鶘暴斃 死因待查

根據最新環境調查統計,秘魯海岸從1月份累積至今共有877隻海豚屍體被沖上海岸,當地漁民發現兩周前鵜鶘和其他鳥類也開始大量暴斃,北部海岸線處累積數量高達1200隻,目前秘魯海洋研究所(IMARPE)已經介入調查,懷疑兩起生物浩劫是否相關。
秘魯當局4月30日表示,上週在利馬以北的Lambayeque及Piura沿岸大約160公里處,有漁民發現大約有1200隻的鵜鶘離奇死亡,另外在70公里處也發生600隻鳥類屍體,其中大部分是鵜鶘和塘鵝。
過去秘魯也曾於1997年發生鵜鶘集體身亡事件,當時是受聖嬰現象影響,洋流改變造成鯷魚數量減少,導致大批鳥類因為缺乏食物來源暴斃,秘魯海洋研究所已針對現象進行調查。
秘魯海洋研究所目前還無法確定大量海豚與鳥類死因,不過已經排除食物缺乏、中毒、地震波等因素,初步認為海豚很可能是受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或布氏桿菌(Brucella bacteria) 影響,鵜鶘等多數海鳥則需進一步針對屍體進行採樣調查。 NOWnews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