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

........研究:體驗大自然美景 時間會變慢

記得上一次到戶外欣賞大自然奧妙是甚麼時候?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人類見識到大自然創造的奧妙同時,對於時間流逝的感受會變緩慢,當下會有「時間頓時停止」的感覺,研究也發現,有過嘆為觀止經驗的人,也較容易認為自己有更充裕的時間,用來幫助他人。另一研究則指出,經常感覺時間不夠用,會增加高血壓風險,或是狂吃垃圾食物的習慣。
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嘆為觀止的感覺,是指當人們經歷或目睹偉大或是令人驚嘆的風景,例如觀賞大峽谷景色、欣賞北極光或是在無光害的夜晚目睹流星劃過,或是繁星點點等絕妙體驗,當下心理感受出現變化,讓人們思緒停留在當下,對於時間流逝的感覺因而變慢。為了證實這項說法,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首先讓63名學生分兩組,分別觀賞大自然奧妙的影片以及喜劇片,事後問卷結果發現第一組人員「感覺自己的時間較充裕」的比例較高。
第二次實驗則要求受訪者分享過去是否有目睹「嘆為觀止」的經驗,有人分享曾登上艾菲爾鐵塔然後俯視整個巴黎風景,隨後研究人員詢問受訪者對於生活滿意度、耐心以及是否願意擔任志工,結果發現,曾有過令自己感動的大自然體驗的人,相對變得較有耐心而且願意花時間幫助他人。
研究人員羅得表示,「我們每天過著同樣忙碌的生活,突然發現與周遭不同的景物時,我們會感覺時間好像多了起來,這是一種很獨特的體驗。」
羅德也表示,這種「感覺」目前無法證實會持續多久,她認為,「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我不知道有了較時間充裕的感覺後,是否會影響到後續生活的決策,但是看到這種結果會影響到人們許多生活層面,的確令我大開眼界。」
稍早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如果有「時間不夠」的感受,會增加高血壓或是頭痛、胃痛與睡眠品質不佳的風險,甚至出現狂吃垃圾食物的習慣。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yahoo奇

2012年7月26日

火山湖上空的粉紅極光

為什麼瀰漫著粉紅極光?上個月從美國俄勒岡州火山口,拍下這幅精彩的影像,夜空被渲染著絢麗的奇異色彩。對於極光的物理機制雖然已經了解不少,但是對於其發生的時間與色彩仍舊有待探索。典型的極光,發生在海拔高度100公里處,是高度最低的一種,往往以綠色姿態出現,受到太空裡快速移動的電漿激發了所在高度的氧分子。然而,海拔高度約200公里的極光則是以紅色姿態出現,也是大氣中氧分子所激發。最高的一種極光是藍色,海拔高度高達500公里,由太陽光散射氮離子。當我們從地表觀看這些不同高度層的極光,所見的色彩則是多種混合而成,繽紛壯麗,這張影像則是以粉紅色的模樣出現。未來兩年,當太陽活動達到最大期,從太陽拋射過來的高能粒子將會帶來更多絢麗的夜空。 影像提供與版權: Brad Goldpaint (Goldpaint Photography)

2012年7月21日

當月亮遇到木星

 7月15日破曉之前,地球上的追星者觀賞著這次行星與月球如此接近的天象。除了許多人看到木星就在瘦長的眉月旁邊外,歐洲人甚至還能看到這顆巨大的氣體行星運行到月球後方,而短暫地消失在夜空中。從義大利的馬切拉塔省(Montecassiano),雖然當下天空中雲來雲往,仍舊捕捉到木星,以及掩星後出現的四顆伽利略衛星。月亮被太陽所照亮的那側影像有點過度曝光,使得月夜的這側地球照顯影出來。從月球暗面邊界外,直線排列的星體,從左至右分別為木衛四(Callisto)、木衛三(Ganymede)、木星(Jupiter)、木衛一(Io)、以及木衛二(Europa)。事實上除了木衛二略小於月亮外,其他的衛星(木衛四、木衛三、木衛一)都大於地球的衛星-月亮。影片提供與版權: Cristian Fattinnanzi 

2012年7月11日

線狀排列的恆星與行星

 上周清晨遛狗時,發現在天空中出現排列整齊的星星,從這張影像中清楚地看見,從左至右分別為昴宿星團木星金星、以及名為「追隨者」(Follower)的畢宿五,這些都一一浮現於背景星空上。這張影像拍攝於南美洲西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東昇的太陽光照亮了整個東方地平面。直到本月底,木星與金星都會繼續閃爍於清晨的東方地平面上,即使是現在,這些早晨的行星也都還持續與其天空中的伙伴線狀排列著。 影像提供與 版權: Yuri Beletsky (Las Campanas Observatory,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2012年7月9日

「52赫茲」世界最寂寞鯨魚 歌聲只有自己聽得見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數十年來都在追蹤海底的一個聲音,它聽來像是鬼魂的嚎叫,也像是低音號的鳴奏。其實這個神秘聲音來自一隻名為「52赫茲」的鯨魚,由於牠的歌聲太獨特了,獨特到只有牠自己聽得見,因此至今仍無法找到伴侶。
「52赫茲」的名字取自於牠唱歌的頻率,牠與同類有所不同,一般鬚鯨亞目皆是以較低的頻率,約15至25赫茲在唱歌;可是牠卻是用頻率高出許多的52赫茲,就這樣唱著只有自己聽得見的歌,成為世界上最寂寞的一隻鯨魚。
有科學家猜測,「52赫茲」是一種未知的鯨魚;也有人說,牠是因為出現基因變異,或是稀有的「混血兒」,才會發出與眾不同的歌聲。無論如何,牠確實是獨一無二的。1992年,「52赫茲」首次在北太平洋被潛艇發現,現在牠至少已有20歲,早就進入繁殖的年齡。
儘管2004年美國《紐約時報》曾經報導過牠,讓牠在人類世界相當出名,但是這些名聲並未傳到鯨魚的世界。唯一值得歡欣的是,牠的身體目前仍然相當健康,或許正在海洋某處,繼續唱歌尋找牠的女朋友。資料來源:yahoo

2012年7月8日

科學問答:希格斯玻色子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科學家宣佈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很可能是物理學家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
如果科學家能夠證實自己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這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粒子物理學家用了40多年時間苦苦尋找這個粒子?

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
自然界中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劃分為4種力:引力(重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在愛因斯坦相對論解決了重力問題後,科學家開始嘗試建立統一的模型,以解釋通過後3種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科學家建立起稱為「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把基本粒子分為3大類:誇克、輕子和玻色子。標準模型的缺陷是這個模型不能解釋物質質量的來源。
1964年,包括英國科學家希格斯在內的6位物理學家提出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質量的來源。
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這些粒子基本都已被實驗所證實,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個尚未發現的基本粒子。

為什麼質量如此重要?
簡單地說,質量是一個物體中含有多少物質的度量。如果沒有質量,構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物體的所有基本粒子都將以光速飛速運動,宇宙間的物質將不會像現在這樣存在。
希格斯理論認為,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希格斯場中受到作用,產生慣性,從而獲得質量。
這就像在雪地中行走一樣,你的鞋和地上的雪相互作用,受到拖拽,使你行進的速度放緩。

科學家是如何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
標準模型並沒有預言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數值,包括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在內的粒子加速器都是在一個可以達到的質量範圍內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把兩個質子束加速到接近光速,相互對撞,從而傾瀉出無數只有在極高能量狀態下才能產生出的基本粒子。
科學家也許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但是科學家可能在這一團粒子中發現其行為如此前預測的粒子。也就是說,希格斯玻色子可能迅速蛻變為其他粒子,但是他會留下證明自己存在過的痕跡。

什麼時候才能聲稱自己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學家在聲稱自己有所發現的問題上是極為謹慎的。如果你拋出一枚硬幣10次,其中8次以正面向上落地,你也許會認為這枚硬幣被做過手腳。
但是,如果一位物理學家要想做出類似的結論,聲稱自己有所發現,則需要在數百次拋出硬幣的過程中得到同樣的結果。
科學家首先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確定希格斯玻色子的確切質量。樂觀地說,科學家目前距離這個目標似乎已經不太遙遠。
下一步是確定這個粒子的行為是否同理論中預測的行為相一致,包括他同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蛻變為其他粒子的過程。資料來源:BBC

.科學家宣佈「上帝粒子」新發現

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周三(7月4日)舉行發佈會,宣佈他們在尋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方面的最新發現。
科學家們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原子微粒,很可能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這是目前為止在尋找「上帝粒子」方面最為接近的發現。
希格斯玻色子由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提出,被認為是物質獲得質量的根源。希格斯玻色子是描述粒子和力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理論中最後一種尚未發現的粒子,證明其存在對於 「標準模型」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去年12月,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的研究人員曾表示,他們監測到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跡象,但仍需更多實驗來獲得結論性證據。
價值100億美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強有力的粒子加速器,設備將兩束質子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對撞,以了解在大量粒子同時發生高能對撞的情況下將會出現什麼新現象。
科學界對於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充滿期待。資料來源:BBC

2012年7月2日

發胖主因吃太多 垃圾食物非禍首

2012年2月刊登在「自然」雜誌的評論中,提數據指稱各國糖消耗量與肥胖率成正比,並建議對糖徵稅。但是糖用得愈多與肥胖者愈多,並非必然。
澳洲研究曾經發現,從1980到2003年的肥胖發生率上升3倍,但在此一期間,其糖消耗量卻減少16%,這被稱為「澳洲矛盾」(Australian paradox)。
一般食物常被分為「致胖」與「非致胖」兩類,「致胖」類食物就是所謂的垃圾食物。以前許多人不喜吃肉,因為怕油膩致胖。最近卻有傳言指稱,米飯都是澱粉,而澱粉是容易致胖的糖類,所以出現女生吃肉、不吃飯的風潮。其實,這些都沒有實證根據。
一些研究認為,某些食物比較容易致胖,但這些都是調查性研究,並未控制研究對象的每日總攝取熱量。其發胖的結果可能來自於攝取量太多,而非食物品質本身。
2009年新英格蘭雜誌刊登1個低熱量食物的前瞻式研究,其研究對象分成4組,各組食物總熱量相同,但含不同比率的糖、蛋白質與脂肪。經過2年之後,4組體重都沒有明顯差別,證明營養素種類不會影響胖瘦。後來其他前瞻式研究,也都證實這個結論。
高纖維、低熱量的蔬菜、水果,一直被相信有瘦身效果。但根據能量不滅定律,含100大卡熱量的牛排,與含100大卡熱量的蔬菜,吃下肚後,增胖的效果不會有差異。
2012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的1個研究,在10個歐洲國家對37萬人追蹤5年。結果發現在控制總攝取熱量之後,蔬果攝取量跟體重的變化無關。
那些被評為垃圾的食物,都是很好吃的東西。既然好吃,就一定容易「續嘴」。「續嘴」引起的過度飲食,才是「肥胖海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美食、自助餐、吃到飽、買一送一,都是肥胖的幫兇。相對地,所有難吃食物都可稱為健康食物,因為吃了它,就會讓你不想再吃,想胖也胖不起來。
文明帶來美食,美食引起「續嘴」,「續嘴」則造成肥胖。糖與其他「垃圾食物」的確會讓人上癮,但出問題的是人類失控的口腹之慾,「垃圾食物」只是「懷璧其罪」而已。
(作者為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