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花是雌雄同株異花的樹種,公花凋零時,花朵不會散開,而是整朵隨風飄落,母花凋謝時,則是一片片花瓣逐瓣飄散下來,看來更浪漫,母花凋謝後會長出油桐子,可以加工製作桐油,變成油漆的原料之一,美濃油紙傘就是用桐油來防水。
龍潭鄉三和村數量最多的油桐花是千年桐,這幾年也引進另一個品種三年桐,兩者都可以取子榨油,不過,千年桐經濟壽年較長,三年桐栽種三年就可榨油,各有優缺點,千年桐果實有雛紋,三年桐果實比較光滑。 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山旁的是什麼型態的雲? 莢狀雲。 當空氣越過山頂,上升的過程中,降溫至露點溫度時,空氣中的水分子逐漸凝結成小水滴,就會形成莢狀雲。 有些莢狀雲堆積成層的特性, 讓它的外表看起來像是一艘外星太空船。 照片裡的山景,拍攝於美國奧勒岡州的
胡德山, 三月中黎明前兩個小時的夜晚。 當符合所有條件時,才能形成莢狀雲。 像這位天文攝影師是第一次在夜晚看到胡德山旁有莢狀雲形成。影像提供與版權: Ben Canales
現代人普遍蔬果攝取不足,但有些人為了養生,甚至美容的緣故,願意猛吃水果。好萊塢知名營養師金柏莉史奈德(Kimberly Snyder)的新書披露了她幫明星們設計的美容餐,其中「一天一香蕉、眼袋遠離我(A banana a day keeps the eye bags away.)」的香蕉消眼袋術,在網路上更是不少人流傳、仿效。
依據體質選擇 才不會吃錯反傷身
每個人都適合一天一香蕉來消眼袋嗎?醫師表示,不管是以前的葡萄減肥、蘋果減肥,或是最近的香蕉消眼袋等,利用水果養生、減肥與美容都應該均衡、適量。否則,像是腎臟功能有問題的人,多吃香蕉可能影響身體鉀代謝,引發心臟問題。此外,依據體質不同,選擇適合寒熱屬性水果食用,才不會吃錯反傷身。
為什麼香蕉可以消眼袋?史奈德的說法是,香蕉含有高鉀,有助於體內水分的調節,因此可以消除眼睛下方的眼袋。依據我國衛生署資料,每百公克香蕉約有290毫克鉀,跟奇異果差不多,在水果裡,含鉀量比香蕉高的還有釋迦、桃子、榴槤、美濃瓜等。
是不是吃釋迦等這些水果會更有效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不以為然。她表示,即使香蕉確實含有鉀,但如果女明星真因為一天一香蕉而發現眼袋消失了,那應該是整體飲食調整的結果,不會單純只靠一根香蕉。高鉀飲食確實有降血壓的作用,但高鉀要源自多樣化的蔬果,均衡適量,而不是單一來源。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眼袋有多種可能形成原因,包括脂肪堆積、老化鬆弛等,並非都是水腫。水腫型眼袋通常早上比較明顯,用手推可移動,用手電筒照比較透明,若是水腫型眼袋,常見原因是鹽吃太多、代謝不好或是循環不好,這種情況下,飲食減鹽,配合局部按摩,可能比吃香蕉更有效。否則每天額外多一根香蕉,熱量不可小覷。
很多人誤以為水果吃多無傷,但從中醫的觀點,體質與水果也要搭配吃。例如,一般人盛傳可以用來利尿、消水腫的西瓜對於手腳冰冷的女生未必適合。
中醫師吳明珠指出,西瓜偏寒涼,如果體質比較虛寒,脾胃比較差,例如容易拉肚子,或是年紀不大就已經有頻尿、夜尿等問題,不僅不適合在晚上吃西瓜,而是白天也不建議多吃。與西瓜同屬寒涼還包括哈密瓜也一樣,多吃可能會腹瀉。
西瓜偏寒涼 體質虛寒不宜多吃
寒性體質避免吃太多寒涼水果,如果真要吃,差不多吃一份,例如西瓜一份大約是一片,香蕉一份大約是半根,奇異果一份是1.5個,梨子拳頭大小一個。
熱性體質的人,經常紅光滿面、怕熱、容易出汗等,則燥熱的水果不要超過一份,像是荔枝一份大約5個、龍眼約莫10個、櫻桃大約9顆。自由電子報
假如你到屏東縣來義鄉的原住民部落,有個臉圓圓戴著眼鏡的人開車停到你身邊,並且從後車廂拿出一些圖表資料,跟你解釋你旁邊那條圳的神奇故事,不必懷疑也不用怕,他是台灣對二峰圳研究最深的屏科大教授丁澈士,他就是這麼熱心地要讓大家了解二峰圳。
會成為二峰圳的守護人,相當偶然。大學時老師有教過二峰圳,但那時印象不深,只知道有這個圳,詳細狀況不是很清楚。畢業後短暫公務員生涯後,他到荷蘭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回台灣剛好碰到反對美濃興建水庫的浪潮,他加入了,同陣營的人希望他幫忙為反對美濃興建水庫提出有力的反證,這時,二峰圳浮現在他腦海裡。
二峰圳水利建設寶庫
「很難想像在80多年前就有這麼先進的設計。」在深入研究二峰圳後,丁澈士發現,它是一個水利建設的寶庫,一個兼顧了環境及生態保護的水利設施,而這正是現代水利建設的最高要求。
那麼,二峰圳到底是怎樣的一座水利設施?丁澈士說:「它是一座地下水庫。」這座水庫是一個躺在林邊溪河床下的地下集水廊道,328公尺長,這個廊道呈梯形,斜面有一根根的水泥柱,上舖過濾材料,伏流的河水就從這些水泥柱的間隙流入廊道中,並順著廊道流入進水塔,引入導水系統,藉著「水往低處流」的特性,穿過582公尺的隧道、272公尺的壓力暗渠及2,582公尺的明渠,流到各農田。此種利用河川浮流水之取水設施亦稱為地下堰工程。
「不是只有地面上有水。」丁澈士說:「地下也有水,而且跟地面的水一樣會流動的。」這是因為林邊溪上游山區集水區保水能力不佳,大量的山區降水進入潮州斷崖,碰到以礫石為主要堆積物的沖積扇,扇頂滲入的水量很大,使得地下水儲量很豐。這些堆積物透水性很好,河水大量滲入,變成地下伏流,在地表下潛行,一路往下走,到了平原。
反正都是水,地表取水跟地下取水有什麼差異?「差異大了。」丁澈士說:「地表取水常受制於自然環境及氣候。」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豐水期的缺水情形,「那不是因為沒有水,而是水不能用。」每當颳颱風或降豪雨時,常挾帶大量土石往下沖,水的濁度太高無法處理,再多的水也沒辦法用。
地下取水就不同了,不管是豐水期或枯水期,都有水可用,尤其枯水期時河床上只有淺淺一點水時,地下伏流卻仍相當充沛,豐水期更不用說,水都滿出來了。
更難得的是,由於地表的水都要經過礫石堆積物的過濾,一些造成河水混濁的泥沙或雜物都會被濾掉,水相當乾淨,任何時候皆可用,不會有「有水不能用」的狀況。
好用又耐用有利環境生態
這不是什麼深奧的大道理,說穿了一點都不值錢,但80多年前日本工程師就能把它應用在建造二峰圳,而且80多年來的發展證明,它比地表取水(例如水庫)好用又耐用,而且對環境生態毫無威脅。
水庫對環境生態的衝擊是很大的,它一定要有淹沒區,所以被淹沒地區的生態系統絕對會被破壞;它有潰壩風險,所以必須投注很大的維護費用;它的水質不穩,所以有時候有水等 於沒水,有時這些喝不得的水還得洩洪,把下游淹得哇哇叫;它很會淤積泥沙,所以常要花大錢疏濬,而這些毛病,地下水庫都沒有。
這就是為什麼丁澈士對負責設計建造二峰圳的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這麼佩服了。
鳥居信平何許人也?在日本,只要說他是鳥居鐵也的爸爸,大家都知道了。鳥居鐵也名氣大得很,是日本南極探險的先驅,生於台灣,並且曾說過:「我是吃台灣水果長大的。」
鳥居信平會來台灣,是他的老師上野英三郎介紹的。當時台灣連著兩年強颱侵襲,糖廠工廠及宿舍都毀,蔗田也也受到很大破壞,使得糖的供應吃緊,糖廠就向上野英三郎求救,鳥居信平就這樣到了台灣。
上野英三郎這名字可能大家不熟,但說到東京澀谷車站前「忠犬八公」的銅像,很多去過東京的人可能看過,上野英三郎就是忠犬八公的主人。
上野英三郎死前兩年領養八公,每天上野回家時,八公都會走到澀谷車站去接他,再一起走回家,天天如此,八公即將滿兩歲時上野腦溢血猝逝,他的家人隨後搬到淺草,但八公每天仍然走到澀谷車站去等主人,這個消息被披露後,東京人都很心疼,牠離世後,東京市民募捐造了一座八公的銅像放在澀谷車站口,二次世界大戰時,因製造武器的需要被日本政府徵收,戰後市民再捐款重建。
糖廠找鳥居信平的目的不只是做個水利設施,而是進行整體的土地改良,終極目標就是穩定糖的供應。
出現在鳥居信平眼前的景象,讓他傻眼,土地裡是大大小小的礫石,土又乾又硬,怎麼看都不像適合當農場的地。耳邊傳來的更是壞消息:「這地方挖到地下2公尺,仍然沒水,但一到雨季就洪水泛濫。」
建水圳先跟原住民搏感情
身穿草黃色工作服,打著綁腿的鳥居信平沒被嚇倒,從1914年到台灣,直到1921年開始動工,將近7年跋山涉水尋找水源、進行必要的測量,以及不眠不休的畫設計圖,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跟原住民搏感情。」
建二峰圳讓原住民很不安,他們怕會破壞了他們狩獵環境及捕魚的溪流,而提出抗議,鳥居信平是當時少數能深入原住民地區,並且跟原住民打成一片的日本人,他常跟原住民喝酒,小米酒喝了不少,有一次有個原住民頭目跟他說:「你長得相貌堂堂,我很想砍下來作為家裡的擺飾。」鳥居竟然說:「等我工程做完,就給你砍。」這麼阿莎力,當然事情就容易協調了。
似乎治水的人都無法照顧家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鳥居信平一兩個月才回家一趟,兒子鐵也在學校跟同學吵架時,很多同學就會拿這一點取笑他,說鳥居信平另外娶了原住民老婆。
但屏東的原住民是真的很感念鳥居信平的,80多年來,他們喝的、用的,灌入田裡的都是是二峰圳的水,都是鳥居信平留下來的遺澤,現在在圳旁的喜樂發發吾公園裡有一座鳥居信平的銅像,成群的黃蝶常在銅像旁飛舞,彷彿感念這位對大自然很尊重的工程師,為牠們留下了一塊淨土。
「人類是退化的,工程師的傲慢讓人類退化。」丁澈士說:「有時舊技術加上新思維,就能成為最適用的現代技術,台灣水利工程界還沒有想通這一點。」
從民國82年全國水利會議就一再地作這樣呼籲的丁澈士說:「我會繼續說下去。」資料來源:農委會
濃郁芬芳就在這夢幻橘園。我嗜食柑桔橙柚,更愛造訪它們的生育園子。春天滿樹潔白香花,夏日墨綠油亮,秋冬圓滾金黃。年前來到一老欉園,碩大紅斗柚垂掛巨樹枝椏,勾得我立時想要闢個芸香農場,廣納天下奇珍美橘。
這在台灣並非奢想,只要多逛幾個苗圃,就能輕易蒐得半百品系。然而難在栽培管理,鳳蝶的幼蟲愛啃它的葉子,天牛總在它的莖幹打洞產卵,木蝨吸它的嫩芽汁液,受了傷的植株立遭微生物病害,要長年維持光鮮健康絕非易事。儘管如此,台灣仍有3萬5000公頃的豐美橘園,全仗辛勤老圃的高明農技。這個高明得來不易,日據時期的基礎,更加上民國菁英的匯聚,幾代農業技師和學者的努力,成就了台灣農業大國的深厚實力。
全球柑橘產業的夢魘是黃龍病,無藥可醫堪稱絕症。近百年的病史,始於華南,遍及各洲。我曾經拜訪農業試驗所的嘉義分所,參觀了無菌母株的隔離保護設施、健康種苗的嫁接繁殖,和分子疫病檢測。是專家和橘農的合作遏止了黃龍病在台灣的肆虐。黃龍病菌藉木蝨的叮咬,進入柑橘樹內,阻塞了輸送糖份的篩管。木蝨在四月羽化,飛散開來逐棵試吃,黃龍病肇因於這春暖花開之際,幾個月後病徵出現,幾年內就死透了。
疫情告急,台灣的援外單位——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即將組隊赴中南美洲滅火,我們適當扮演了國際公民的角色。北美洲也淪陷了,〈柳橙末日〉報導的是美國的恐慌,文中有這麼一句悲觀的預言:「五年後,可能就沒有弗羅里達柳橙汁了!」我為此致電蘇鴻基教授請教,他是台灣黃龍病教父,退而不休,仍孜孜加持抗疫,曾受邀到美國授計。「安啦!」是結論,前提是謹記教訓和持續發展農業科技。這麼美好的水果不該也不會消失。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氣功往往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事實上,日常生活最常做的動作「呼吸」,就是氣功表現的一種。「氣」是一種能量流動的表現、感覺與變化。我們生活的周遭都和「氣」息息相關,比如說空氣的流動,四季的變化都是「氣」的表現。
我們每天都是在重複做著氣功的動作。為什麼鍛鍊氣功會有養生的效果呢?這就要談到人體體內的3種氣,包含「宗氣」、「營氣」、「腎氣」。
●「腎氣」是屬於先天之氣,以現代醫學來說就是遺傳,是人體中氣的根本,腎氣沒了,人也就死了,因為是天生注定的,所以沒辦法增加。
●「宗氣」就是我們每分每秒吸入肺臟中的氧氣。
●「營氣」就是我們每天吃飯消化後所產生的能量。
「宗氣」和「營氣」會混合在一起,形成後天之氣,這種「氣」是可以不斷地藉由吃東西、呼吸去增加強化它,所以後天之氣足了,就可以減少先天之氣的消耗。先天之氣消耗得越慢,人就可以活得越久。因此,氣功的鍛練就是在加強「宗氣」的強度,也就是「如何調整呼吸方式,使吸入體內的氧氣做最有效率的運用」,再配合適當的飲食調理「營氣」,加強後天之氣達到健身養生的效果。
以下介紹2種基本的呼吸方法︰
◎順式腹式呼吸
●姿勢︰坐姿或曲腿平躺,小腹放鬆。
●雙手掌放置在小腹關元穴上。
●吸氣時小腹鼓起,吐氣時小腹放鬆。
●作用︰養氣,按摩腹部內臟(大小腸、膀胱、子宮等臟器)。
◎逆式腹式呼吸
●姿勢︰坐姿或曲腿平躺,小腹放鬆。
●雙手掌放置在小腹關元穴上。
●吸氣時,胸腔打開,小腹收縮,吐氣時小腹放鬆。
●作用︰行氣,改善循環。
(作者為台南市慶恩中醫診所院長)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美國勞工因睡眠不足影響工作,讓美國一年損失1.9兆台幣產值,等於半個鴻海營收。失眠的影響深遠,讓許多企業,也把睡眠列為重要的管理。
台灣睡眠醫學會最近調查,全台每5人中,就有1人為失眠所苦,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半夜醒來不易再入睡等,影響白天生活。尤其,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睡不好,變成慢性失眠,「睡覺」就是沉重的負擔。
各年齡層,包括兒童,都可能失眠。其中,「30歲到60歲的中壯年人,是高危險群,」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說。
他進一步分析,失眠有四成是因為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另外,遺傳、疾病,或疾病合併心理問題等,也會引起失眠。
長期失眠絕對有害身心健康。從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到憂鬱症、焦慮症、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能集中……,一籮筐毛病隨之而來。
五大迷思 愈睡愈糟
關於睡眠,一般人常有五個錯誤迷思。
迷思 1:喝酒可助眠
恰恰相反。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王恩南解釋,黃湯下肚雖然讓人很快有睡意,但睡到半夜,酒精在體內代謝完,反而讓人異常清醒,並且會感到頭痛、噁心,更難再入睡。陳濘宏更提醒,喝酒加上安眠藥,會加重安眠藥的副作用,抑制呼吸,有窒息而死的危險。
迷思 2:每天要睡8小時
睡眠時數長短,因人而異。「睡得夠不夠,白天精神好不好,是很重要的指標,」新光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林晏瑄說。
迷思 3:晚上11點前要睡覺
林晏瑄注意到,這個迷思讓很多失眠的人更焦慮。事實上,「睡眠醫學強調每天規律作息,而不是一個客觀的時間,」她說。尤其,每天固定時間起床,比固定時間上床更重要。
高醫附設醫院睡眠中心執行長徐崇堯醫師指出,起床時間是調生理時鐘的重點。失眠者可強迫自己接觸清晨的陽光,夏天約7點前、冬天約8點前。這時的陽光有充足的藍色光譜,有助於調整錯亂的生理時鐘。
迷思 4:晚上運動可幫助睡眠
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是增加深睡的有效方法。但,美國睡眠醫學會提醒,運動時間離就寢太近,會讓人的核心體溫升高,反而更難入睡。醫學會並建議,入睡前1到2小時,要避免有氧運動,可改做輕度的伸展或瑜伽。
迷思 5:平時睡不夠 周末再補眠
不少上班族一到週末就賴床,睡到中午過後才起床。小心,會愈睡愈累。徐崇堯指出,週末起床時間不能比平常晚兩小時,否則會影響生理時鐘。
他提供「3:1」法則:前3天睡得少,只要第4天稍微早點睡,就可彌補前3天的睡眠負債。但隔天仍要固定時間起床,或起床時間不能比平常晚2小時。
想要一夜好眠,平時要多接觸陽光,讓身體在夜晚分泌更多褪黑激素,更有睡意。此外,要注意飲食,例如,睡前至少4到6小時,不喝咖啡。睡前或半夜醒來,別抽菸,因為尼古丁的負面效果類似咖啡因,會讓人亢奮與清醒。睡前也不要看電視、手機,遠離聲光刺激。資料來源:yahoo奇摩
中國H7N9禽流感疫情不斷延燒,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所長蘇益仁直言,台灣與中國交流太過頻繁,而且H7N9流感病毒在發燒前有一至兩天潛伏期、估計二十%感染者可能發燒前就已把病毒傳出去,要以邊防篩檢把病毒阻絕在境外幾乎是不可能!而且疫情警戒會延續到今年冬天,屆時候鳥南飛會有更多病毒散布,恐爆發更大一波疫情。
蘇益仁強調,既然阻絕不了病毒傳播,重要的是台灣能否做好對付禽流感的準備?從病毒監測、短期投藥甚至疫苗研製儲備?台灣其實有足夠專業的防疫體系與能力,且估計不到一億元應該就可研製出H7N9疫苗,但關鍵點在於「決策者」是否真正了解問題、有無智慧及早啟動,為台灣做好萬全的防疫應戰準備。
病毒已蔓延 光撲殺禽類不夠
Q:今年正值SARS發生十週年,當年造成全球七百多人死亡(台灣四十七人),今年又在中國出現H7N9禽流感疫情。有人警告會有越來越多人畜共通的病毒出現?如何看此次疫情?
A:禽流感病毒的傳播順序,通常是候鳥、水禽(鴨子)、陸禽(雞)、到家畜(豬)或人類。例如二○○三年SARS病毒是從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類,二○○五年一度大流行的H5N1,是目前感染人類最主要的禽流感病毒型別,也是從禽類而來;二○○八年造成全球恐慌的H1N1人類新流感,則是主要由豬隻感染的病毒(豬流感)。此次H7N9也是從候鳥、家禽到人類感染。
這種人畜共通的病毒,在亞洲蔓延又似乎較快且較大範圍,也是因為亞洲人與禽畜共處較多的生活習慣,且各種特殊禽類幾乎都吃,人畜病毒傳播機率自然較大。
這次中國H7N9禽流感病毒的二十一起病例,分布在安徽、浙江、上海、江蘇等四地區,且病例間未必有接觸、關聯性,明顯病毒已蔓延出去,中國華南地區、長江流域應都已淪陷;這些病例已從禽傳人、發展到有限度人傳人,甚至造成人類死亡。
更詭異的是,H7N9對禽類是低病原病毒,感染的禽類未必出現症狀或死亡,反而不易察覺,對人類卻有超過三成的高致死率(禽流感致死率高可達六成),遠高於SARS的十一%,而且不僅禽畜接觸者,連小孩都有感染;不要以為禽類低病原病毒就掉以輕心,危險性可能更強;中國光是大規模撲殺禽類只怕不夠, 更要針對人類防疫做好準備。
H7N9病例隨時會在台出現
Q:政府將H7N9列為第五類傳染病,展開邊境篩檢防疫及境內醫療準備,這足夠嗎?
A:因為病毒感染源是候鳥,目前是向北遷移,因此中國必須注意疫情由華南向北遷移,將監測警戒網向北擴大;台灣要注意的則是,候鳥到冬季又會南飛覓食,因此今年底到明年初的冬季,只怕會有大量候鳥攜帶病毒散布,勢必出現另一波更大的疫情危機,防疫戰線及警戒必須延長。
十年前的SARS還算是較容易監測掌控,因為感染者都會發燒。但是H7N9等流感病毒, 病毒感染後可能一至兩天後才會發燒,潛伏期較長,而且未發燒前就可能透過呼吸道口沫、黏液將病毒傳出去,因此致死率較高,也因此邊境發燒篩檢恐怕無法完全將帶原者阻絕在外,決戰境外是不太可能的;大家要有心理準備,H7N9病毒病例隨時會在台灣出現。
啟動邊境篩檢防疫,主要作用應是要延緩病毒入侵時間,為境內防疫準備爭取更多時間,所以啟動邊境防疫的同時,就須規劃及進行境內的配套防疫措施。
而此次H7N9病毒已變異、會傳染人,更已有人死亡,台灣防疫一定要再提高。WHO、美國已宣布要著手研製禽流感疫苗,台灣也應考慮製造、儲備人類可以用的疫苗,為下一波可能的更大疫情做好準備。
兩岸交流頻繁 禽鳥走私更難防
Q:十年前SARS就是因為中國隱匿而蔓延全球,此次H7N9疫情又出現在中國、而且又是延誤通報;儘管已啟動防疫,但台灣、香港有可能會淪陷?還有哪些可能疫病須注意?
A:全球過去十次大規模流感傳染疫情有七次都是發生自中國,甚至二○○八年發生的H1N1疫情,雖是在香港、越南先通報出現病例,但也是在中國感染的。而現在台灣跟中國的交流,比起十年前更是頻繁,光是旅遊一年就超過七百萬人次;更令人擔心的是,還有許多禽鳥走私或是農產品貨物往來,很多病毒、傳染病根本無法阻絕於外。
不僅SARS、禽流感侵台,過去台灣早已絕跡的霍亂、鼠疫就又出現在台灣,又如台灣已消失的狂犬病,在中國還是頻傳,恐怕早晚也會傳進台灣。
因此,防範H7N9疫情,不能只有機場發燒篩檢等基礎防疫 ,諸如小三通、貨物運輸也都需注意,尤其禽鳥、農產品走私更要積極防止。
此外,對於兩岸往來頻繁的台商,凡是中國有傳染病出現,總會出現一股恐慌性的回流潮,其實這可能是另一股病毒潛伏傳播的可能管道;因此,建議政府也可考慮,讓必須往來中國疫區的台商或旅客,也許可透過醫院管道取得克流感等儲備藥物,讓台商安心、正常旅行,這是避免兩岸恐慌性人口移動的最好作法。
應要自製疫苗 不能只靠進口
Q:在SARS期間,您臨危授命接任衛生署疾管局長,掌舵防疫工程,認為台灣過去建置的防疫SOP程序及體系,面對新疫情還有效用?
A:二○○四年我在疾管局就針對可能禽流感訂出疫苗自製的作戰準備作戰計畫,目標要讓台灣能自製流感疫苗, 不能只靠進口。
二○○八年爆發H1N1人類新流感全球大流行,即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戰勝未知的新型流感病毒,WHO動員各國對抗控制疫情、更協調藥廠產製克流感及疫苗;台灣也是第一次自己研製疫苗,國光等民間廠商建立合格的人類流感疫苗製程。
就此次H7N9病毒來看,國光生科只要增加禽流感疫苗的人體試驗,就可以把人類流感疫苗的製程轉為製造禽流感疫苗。
內外疫情威脅 防疫戰備須更提升
Q:從SARS迄今,H1N1、H5N1、甚或現在H7N9等各種流感病毒輪番為禍,甚至中東出現新型冠狀病毒也造成威脅,台灣防疫體系需再提升?有何建言?
A:台灣不僅要面對外來的病毒疫情威脅,在國內,其實也有本土性的禽流感疫情必須對付。例如二○○四年起,中南部雞場就發現低病原的H5N2禽流感造成大批雞隻死亡,就如近期彰化又出現死雞。
因此國衛院研發出全球第一個可用於人類的H5N2禽流感疫苗,即將進入臨床實驗,這是要讓台灣具有研製禽流感疫苗的能力與經驗,且可擴大到所有禽流感。
此次H7N9禽流感,只要WHO篩選公布病毒株,國衛院即可研製禽流感疫苗、技轉國光量產。台灣從監測、治療到製造疫苗,都有專業能力因應。但最大問題是「決策者」能否即時啟動因應防疫機制,而且要做到什麼程度。防疫如同作戰,政府應該在人力與經費上給予更大彈性及支持。
首度傳出人類感染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向來被認為是低病原性病毒,只在禽鳥間傳染。至今大多數人類感染禽流感死亡案例,多半是因高病原性病毒H5N1,目前還沒有針對H7N9型病毒的疫苗。
由於人類沒有H7N9抗體,一旦感染,病情可能很嚴重,現有抗病毒藥物未必有效。專家呼籲,應避免接觸病、死禽鳥及其排泄物,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應儘速就醫。自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