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

五十歲以上人士需要每天吃一個蘋果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期刊(BMJ)說,蘋果對於心血管健康有著與藥物相似的效果,例如斯達汀,但不會出現任何此種藥物的副作用。
他們的假設是以臨牀實驗為基礎,而不是進行直接的科學研究。
任何水果都應該有這樣的效果,但讓人們這樣做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數據調查顯示,大於三分之二的成年人並沒有依照建議每天一共吃五份水果和蔬菜。
來自牛津大學英國心臟基金會健康促進研究組的博士亞當. 布力格斯及他的同事表示,雖然我們十個人中有九個人努力做到每天至少吃一份水果,但如果可以攝入更多的話,我們也將從中受益更多。
經過他們的計算,如果所有年齡的成年人都可以每天多吃一份額外的水果或者蔬菜,每年將會有不下於11000個因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病例可以被避免。

研究者稱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個維多利亞人的諺語對50歲以上的人十分的重要,因為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在增加。

他們對患有被稱為心血管疾病最常見致死病因的心臟病和中風患者做出了一個分析,讓他們服用使膽固醇降低的藥物斯大汀或者讓50歲以上的患者每天吃一個蘋果,而後對效果進行分析。

他們計算,假設至少十人中的七人遵從建議,斯大汀可以挽救9400人的生命而一天一蘋果一年會使8500人生還。
他們的數據是基於對成百上千的患者的藥物實驗和觀察得出的。
布力格斯博士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個維多利亞人的清楚簡單的健康建議幾乎是正確的。」
「這句話說明小的飲食習慣的改變會產生巨大的效果。藥物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在預防心臟病和中風上取得顯著的效果。」
「雖然現在被開出斯大汀藥方的人並不需要換成蘋果,但我們需要通過更多的水果攝取去獲得更大的益處。」
卒中協會的彼得.克勒曼博士說,人們一定會在平衡的飲食結構中獲利。
「蘋果作為抗氧化劑和被稱為黃酮的化學化合物的天然原料所被大家長時間熟知,這些都對我們的健康很有利。」

「這項研究顯示出,由於大量的新鮮水果及蔬菜是我們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每天吃一個蘋果可以幫助降低患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3年12月16日

美國黃石火山「比原先估計更巨大」

科學家稱,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坐落其上的超級火山體積比以前估計的要大得多。
最新研究顯示,作為黃石公園「坐墊」的岩漿房是原先估計的二倍半。
科學家們發現,黃石火山岩洞長約9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深及地下2-15公里,由200-600立方公里熔岩組成。
猶他大學史密斯教授牽頭的研究小組向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秋季大會提交了這份報告。
史密斯教授說,人們很久以來就認為黃石下面的火山比估計的要大,但這次的發現仍然「令人驚愕」。
如果黃石超級火山今天爆發,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何時「蘇醒」?
黃石超級火山最近一次爆發是在64萬年前。當時,它噴射的火山灰覆蓋了整個北美,且影響到地球的氣候。

史密斯的團隊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測量到這座火山岩漿房的規模;他們測錄黃石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數據,並測錄了這些地震發生時的地震波數據。地震波在通過包含了熔岩和發熱的物質時速度較慢。

這個火山岩漿房向黃石公園東北角延伸的距離超過原先估計,其構成包括熔岩和岩石。
史密斯教授指出,這個發現並不意味著黃石火山的危險性更大,但確實為研究火山口東北方向的地區提供了更多信息。
他還補充說,研究小組不清楚這座沉睡的火山下一次會在什麼時候再度蘇醒爆發。
有觀點認為黃石火山大約每70萬年噴發一次;可能早就該有一次大爆發。

但史密斯教授認為下這個判斷還需要更多數據,因為到目前為止黃石火山總共只有三次大爆發,第一次在210萬年前,第二次在130萬年前,第三次在64萬年前。
根據這三次爆發的間隔時間推斷黃石火山爆發的頻率是每70萬年一次,但史密斯認為這不足以為據。

以史為鑒
AGU 秋季大會上的另一份研究報告由英國萊斯特大學科研小組提交。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黃石所在的大陸板塊上更古老的火山爆。
這項研究的目標是如何辨別1250萬年至800萬年前這片地域的火山爆發,並確定火山爆發的頻率。

課題組負責人萊喬博士解釋說,研究更古老的火山活動有助於分析、推測黃石火山可能出現的情況。
他的團隊發現,在這段時間內,這個地區的火山爆發次數比以前估計的要少,但爆發的強度則大得多。資料來源:BBC 中文網

2013年12月4日

男女大腦「線路圖」解釋兩性差別

腦掃描顯示,男、女的大腦神經網路「截然不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領域各有擅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員為近1000名成年男性、女性和未成年男、女作的腦掃描揭示了兩性之間腦神經的連接方式驚人地不同。
「神經網路圖」顯示,男性的腦神經連接走向是由前至後,左右腦之間沒什麼連接,而女性的腦神經則在左右腦之間迂迴曲折地連接。

這一差別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男性在學習和實踐一項單一任務時能夠非常出色,比如騎自行車或找路,而女性則更擅長同時料理幾件事。
研究報告發表在PNAS雜誌上。
對同一批自願者進行的一系列認知能力測驗結果也為腦掃描圖揭示的差異提供了支持。
女性在集中注意力、語言和面容記憶、社會認知能力方面得分較高,男性在空間感、空間關係處理和感覺運動速度方面表現更佳。
研究報告說,詳細的腦神經網絡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男女思維的不同,還有助於揭示神經系統失調的根源,而這種失調往往與性別有很大關係。
不過,也有專家對這項研究的結論表示懷疑。
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專家約翰森-伯格認為,人腦神經構造極為複雜,腦神經的連接沒有「固定線路」,而且一生中這種連接還會隨由於經歷和學習而發生變化,因此無法以一概全地下概括性結論。

一般來說,研究人員會用複雜的數學模式來分析和表述腦神經網絡,但要用這種方式對腦神經網絡作生物學解讀則很困難。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男女之間的許多差別看來確實存在,而且是天生的(藍色為男性腦神經網絡)。

2013年12月2日

臺灣常見十大危險食品 腎臟科醫師的保命錦囊

《食在安心!》‧新自然主義出版
以下這些食品不僅風險高,而且無法從外觀分辨優劣,加上很難找到安心品,建議大家還是少碰為妙,以免誤食毒素而不自知。
一、花生粉
危險因子: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也稱黃麴黴素,常由黃麴霉及另外幾種黴菌在霉變的穀物(或花生)中產生,是一種很強的肝臟致癌物,其肝臟致癌性僅次於B型肝炎。而且黃麴毒素完全沒有安全值,也就是不管濃度多低,對人體都會有傷害。

市售花生粉經常含有黃麴毒素,不及格比例高達八成,而且從花生粉(包含其他花生加工品)的外觀與味道,根本無法判斷是否已經發霉(花生外觀有黑點就表示已有發霉現象,可能已含黃麴毒素),同理類推,花生醬、花生糖的加工製品也一樣危險。總之,除非是自己打的花生粉,或是可看見原形、現打的花生粉,否則最好不要吃。
二、豆菜類
危險因子:農藥
豆菜類是所有蔬菜中最危險的,因為其屬於連續性採收,一不小心容易導致農藥超標,所以除了長毛的毛豆外,其餘豆菜的農藥檢測不及格率,每年都高達八成,高居近三年來前十大農藥殘留不合格蔬果第一、二名。且農藥殘留種類多,平均大約都有五至八種,可以說是最危險的菜,能不吃就不吃。

三、鯊魚、旗魚、大鮪魚等大型魚類
危險因子:汞(甲基汞)
微生物能將浮在水面的汞轉換成甲基汞,進入海洋食物鏈後,又因為生物蓄積效應,在覓食者體中以十的三次方比例累積並不斷循環,因此在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鯊魚、旗魚、大鮪魚中含量最高。

甲基汞是一種嚴重的神經毒,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大腦損傷,且在人體的半衰期達四十五年之久,也就是說人體很難正常代謝出來。儘管許多醫師經常在媒體宣導不要吃鯊魚、旗魚、大鮪魚等大型魚類,但奇怪的是,這三種魚依然是國人最常吃的魚,銷售量長年居高不下,所以我認為有需要再次提醒。
此外,過去提到鮪魚含汞問題時,總有人會問我:「江醫師,那我常吃鮪魚罐頭,不就糟了?」這反而不用太緊張,因為汞污染嚴重的鮪魚,是指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鮪魚,但鮪魚罐頭大多使用價格便宜的小鮪魚,相對比較安全。不過鮪魚罐頭裏的油並不是魚油,而是沙拉油,吃多了對健康仍然有害,一樣不建議常吃。
四、珍珠奶茶
危險因子:糖、毒澱粉(順丁烯二酸、苯鉀酸、防腐劑)
觀光客來臺必吃的珍珠奶茶,其實也是危險食物。首先是珍珠奶茶中的主角珍珠,在過去是由地瓜粉或木薯粉製作,為了使口感更Q彈、產品更經久耐放,目前市面上的珍珠普遍都會「加料」,像是苯鉀酸、己二烯酸、防腐劑,以及不久前才被踢爆的化製澱粉「順丁烯二酸」,也因此無論是早年的塑化劑風暴還是近期的毒澱粉事件,珍珠奶茶都難逃上榜命運。

珍珠奶茶所加的奶也不是真正的奶,而是由香精、澱粉製作的奶精,除了含高量的反式脂肪外,裏頭的糖分含量更驚人。東方人向來比西方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不僅年年穩居臺灣十大死因,更是誘發洗腎的前三大因素,而一杯珍珠奶茶就含有十七顆方糖,而抽乾一個成人的血也只能提煉出一顆方糖,對人體的傷害實在不容小覷。另外,還要注意茶葉農藥殘留過多與冰塊含菌問題。也就是說,珍珠奶茶裏頭的東西,每一樣風險都不低。
五、魩仔魚
危險因子:漂白劑、過量的鹽
為了滿足消費者喜好,臺灣的魩仔魚大多會以漂白劑漂白,同時為了增加重量,還會加入大量的鹽,導致過鹹、含鈉過重,造成身體極大負擔。尤其是孩童,只要一餐吃魩仔魚,鈉的攝取就已超過一天劑量,除了會養成小孩子口味偏鹹、無鹽不歡的飲食習性,更會對健康造成終身的影響。

除了這兩個問題之外,先前魚鋪子尋找魩仔魚時,甚至還曾檢驗出有過量重金屬。基於魩仔魚的普及性、不及格率過高,以及這些劣質品對孩童的影響,因此我也將它列入十大危險食品。
六、生菜沙拉
危險因子:農藥、寄生蟲
要知道,現代人常吃的生菜沙拉其實也是高危險食材。因為臺灣蔬菜含農藥的比例很高,有些農藥可以透過加熱破壞、揮發,因此透過烹煮,可降低不少農藥比例,但倘若生吃,自然就會將這些農藥統統吃下肚。

改吃有機蔬菜會好點嗎?其實還是有風險。有機蔬菜確實有農藥殘留較少的優點,但相對寄生蟲問題可能更嚴重,所以風險一樣不小。此外,沙拉醬也是一大問題,沙拉醬是以生蛋黃加沙拉油加鹽調製,若擺設在常溫櫃中很容易滋生細菌(例如大腸桿菌)。我如果到西餐廳用餐,都會特別告知餐廳「不吃生食」,請餐廳將沙拉中的菜燙熟,就是因為吃生菜的風險過高,不碰為妙。
七、豬腎臟
危險因子:瘦肉精、腎臟病變
臺灣的豬經常餵食餿水,加上所吃的黃豆、飼料也常有發霉情形,因此大多有腎臟病變問題。根據統計,臺灣七成的豬在宰殺後,經檢驗發現存有慢性腎臟病。此外,瘦肉精和脂肪毒素,也大多殘留在腎臟,因此除非能以檢驗確保豬沒有用藥物、沒餵過餿水,否則最好還是不要吃。

八、鳳梨蝦球
危險因子:硼砂
鳳梨蝦球中蝦子又大又脆,常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但這種「爽脆」的口感可能不是天然的,因為大多數餐廳的蝦球,幾乎都浸泡了違法食品添加物─硼砂。

硼砂可增加食物韌性、脆度,並改善食物保水性及保存度,因此曾被廣泛用於加工食品,像魚丸、年糕、油條、鹼粽……等。不過後來發現硼砂進入人體後,經胃酸作用會變成硼酸,長期食用會在人體內積存,繼而破壞中樞神經與消化系統,再加上過量將會危害生命(成人約二十公克、小孩約為五公克),因此已禁止使用。只是,和一氧化碳發色處理一樣,雖然政府規定禁止使用,但只要不被抓到就沒問題,所以想避免硼砂入口,我們還是得自力救濟,向不正常的「好口感」說不。
九、小章魚
危險因子:浸泡藥水
臺灣辦桌常見的小章魚,捲捲的觸手看起來就像開花一樣,相當可愛,但它也是危險食品。因為小章魚的觸手,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因為烹煮而捲起,想讓觸手看起來像開花一樣,就一定要浸泡藥物,這已經是臺灣水產界的惡習,我至今還沒找到沒泡過藥水的小章魚。

十、咖啡粉
危險因子:赭麴毒素
愛喝咖啡的人可能不知道,許多咖啡粉都是用發霉的咖啡豆製成的,因為不論是國內外品牌,都是以追求高KPI(關鍵績效指標)為營運導向,因此追求成本低、利潤高是必然的經營模式。雖然喝咖啡可以保護肝臟,但若吃到有問題的咖啡粉反而適得其反,因為發霉的咖啡豆含有赭麴毒素,不僅具有腎臟毒性,也有致癌危險。因此建議大家如果要喝咖啡,還是自己買咖啡豆回來研磨,才能真正確保咖啡豆的安全與品質。
資料來源:奇摩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