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研究:細菌接觸太少導致英國人過敏增多

英國有三分之一的人患過敏症,花粉、花生、橡膠、貓狗寵物等過敏原每年讓20,000英國人進醫院看病。

但是過去幾代英國人並不那麼常見過敏症,現代社會患有過敏的人比幾代以前大大增加。
科學家試圖找出現代人比過去的人更容易患有過敏的原因,並研究得出了多個結論。


細菌「太少」

我們每個人從頭到腳都被細菌包圍著,皮膚上,口腔裏和腸胃裏,這些細菌的數量是我們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

對於訓練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發揮功能來講,這些細菌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但是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西方人身上和居家生活環境裏的細菌種類,和發展中國家的人相比遠遠來得少。

科學家發現一個以狩獵為生的傳統部落,生活環境的細菌種類更加多樣化,但是患過敏的人卻只有1,500分之一。與此相比,英國三個人裏面就有一人有不同程度的過敏。

抗生素

除了生活環境的細菌種類和數量之外,科學家相信現代社會人們更容易患過敏症還有其他原因。
英國現在有四人之一的新生兒是通過剖腹產出生的,挪威研究發現剖腹產胎兒更容易患有氣喘。

科學家認為,嬰兒出生時在產道接觸到的細菌有助於防止他們日後發生過敏。因此剖腹產的增加也使更多兒童具有過敏體質。

母乳內含有最多900種細菌,難怪全部以母乳餵養的孩子患過敏的機率更低。
抗生素本來是救命的藥物,可以用來殺死細菌,但卻也殺死了那些對人體健康無害的細菌。
英國科學家發現,過早使用抗生素會讓濕疹發作機率增加40%。

走出戶外降低過敏

現代社會的兒童生活環境細菌比以前更少這是毋庸置疑的,現代兒童患有過敏的人也更多。
現代人一天24小時裏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室內,錯過了與戶外種類繁多的細菌接觸的機會。
因此可以說,要降低過敏機率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走出戶外,不管是遛狗或是走路上學,走出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對人體有益。資料來源:BBC

黃石公園上空的銀河

銀河不是由冒蒸汽的湖泊所造成的。這灘寬度約10米的多彩水體,是美國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內的Silex溫泉。在人為燈光的照耀下,其色彩來自溫泉裡不同層的細菌所發出之暈光。溫泉所冒出的蒸汽,是受到稱為黃石熱點的下方深層岩漿庫之加熱。高懸在頭頂、由數十億顆恆星聚成的亮帶,則是遠在後方和前景不相干的我們銀河系之中心盤面上圖是由上個月底拍攝的16張影像所合成之全景。如果黃石的熱點,像它在64萬年前造成超級火山爆發的話,大部分的北美將受波及。 影像提供與版權: Dave Lane

2014年8月24日

想吃肉 還是想環保?

每年我們都會養活並吃掉650億隻動物,那可就是地球上一個人幹掉九隻動物。如此一來,地球受得了嗎?想當個負責任的「肉食者」嗎?這個答案還真不好說。

我也是個喜歡吃肉的人。但我知道,要想滿足地球上數十億和我喜好相同的人,地球要付出代價。
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冰川融化是讓飼養動物給弄成的,無論是肉被我們吃了,還是產的奶被我們喝了。

我們產的大約30%的糧食都餵了牲畜了。所以,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裏面,有14.5%就來自飼養牲畜,這個比例和全世界的汽車、飛機、船舶和火車加在一起排放的一樣多。
如果這個聽起來還不夠嚇人的話,據說未來40年裏,隨著人們更有錢了,我們吃肉的總量還要再多一倍。這該如何應對呢?

溫室氣體


為了尋找答案,我特地去了全世界最能吃肉的國家之一的美國。

在堪薩斯的弗林特希爾斯大草原上,這裏的牛仔們、和牛仔妹妹們放養牲畜的歷史已經有150年了。

這裏的牛在被屠宰前,自在地生活在山坡上,完全是一副最理想的畜牧畫面。

但這裏面隱藏著一個大問題。當我走進這裏的牛群沒多久,我隨身攜帶的甲烷探測儀就達到報警的峰值。這要是在油田裏,這個通常用來提示危險氣體洩露的裝置早就叫喚起來了。

這說明,這群牛正製造著超大量的甲烷氣體。

一頭牛每天打嗝、放屁就能釋放500升甲烷。那要是15億頭牛同時放屁、打嗝的話,可想而知我們的地球得承受多少這種溫室氣體。
你可知道,在溫室氣體裏,甲烷可比二氧化碳厲害25倍。
而「罪魁禍首」就是牛吃的草。要想減少牛在消化草時釋放的甲烷,就得給牛「改食譜」。

我在得克薩斯看到一種完全不同的飼養方式,成千上萬的牛吃的不是草,而是在圈裏吃一種用玉米、脂肪、生長激素和抗生素做成的東西。

這玩意聽起來很不環保,但這裏的負責人因格勒(Mike Engler)說,他們的飼養方式「更綠色」、對環境的危害更小。

相比傳統的畜牧方式,這種配方食譜讓牛長得更快、釋放甲烷更少。調查顯示,甲烷釋放量差不多少40%。
雖然英國還沒採用這種養牛方式,但這種集中飼養、吃玉米的牛確實排放溫室氣體的量少了,似乎也更環保了。不過,牛的日子可不好過了。

吃什麼


那我們怎樣才能既解饞,還能減少禍害環境呢?

科學家們通過一種叫做「生命圈」技術得出數據顯示,最影響環境的就是吃草的牛和羊,而雜食的豬和雞就好些。
 
吃貽貝、也就是俗稱的「海紅」,是最環保的,飼養「海紅」幾乎不消耗任何能量。

不過,標榜自己「環保」的人還是有難題。「最環保」的雞可不是自然放養、或是「Organic」(中國稱為「有機」)的,而是那些圈在籠子裏集中飼養的雞。

要不就嘗嘗昆蟲、多吃魚,甚至是「人工肉」來攝入動物蛋白,但目前這些選項都不令人滿意。
就我的經驗而談,吃肉最環保的辦法就是吃「海紅」。
從海里到餐盤上,英國舍特蘭德地區養殖的「海紅」非但不會釋放溫室氣體,它們還會吸入二氧化碳,並鎖定在貝殼裏。
那就炒盤「麻辣海紅」,怎麼樣?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4年8月4日

澳洲.布里斯班市的帶斑日出

從地球.澳洲.昆士蘭省東南角的布里斯班市看出去,這幅組合都市景觀的天際線之燈火後方襯著晨曦。影像使用了太陽濾鏡,接下來每隔3.5分鏡進行曝光一次,以記錄7月8日的冬天日出與橫過可見日盤、大小和行星相當的黑子。這些太陽黑子,標誌了帶著捲曲磁場的太陽活躍區之所在。雖然太陽已開始離開活動週期的極大期,然而,這種活躍區的強烈日閃和爆發仍不斷產生日冕物質拋射(CMEs),把龐大成團的高能粒子噴入我們美麗的太陽系裡。影像提供與版權: Stephen Mudge

美國「痊癒」艾滋女童體內再現病毒

一名在美國出生的艾滋女童,原被認為由於早期治療已完全消滅了體內的艾滋病毒,但是似乎並非如此。

這個代名為「密西西比」的4歲女童,出生時因為從母體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很早就開始投藥治療。
今年3月前,雖然已經將近兩年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但是其體內均未檢驗出病毒。被認為「完全治癒」。不過在上周的檢查之後,醫生表示確認她的體內仍帶有病毒。

相關研究人員除了表示失望之外,也說將重新檢討早期投藥治療所謂「艾滋寶寶」的垂直感染嬰兒,看療程是否需要修正。
研究人員本來認為「密西西比女童」可以一輩子不用擔心艾滋病的問題。

使用抗艾滋病藥物可以令感染者血液中檢驗不到病毒,但是目前也知道艾滋病病毒會藏身在腸和腦等器官中。
所謂早期投藥,就是在新生兒出生幾個小時之內,給予抗艾滋病病毒逆轉藥物,在病毒進入所謂藏身區之前,將其消滅。

之前的案例似乎相當成功,但是從「密西西比女童」的例子看來,顯然並非如此,反而提醒了世人,要治療愛滋病有多麼困難。

直至目前為止,只有一名名為布朗的男子被認為是被治癒的艾滋病患者,但是他的治療方式不同。
2007年,布朗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骨髓捐贈者是一位因為罕見基因異變而具有抗艾滋病能力的人,布朗迄今沒有出現艾滋病的病徵。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4年6月9日

研究稱睡眠好有助於提高記憶和學習

科學家發現睡眠質量好可以改善學習和記憶力。
中國和美國的科研小組利用高倍顯微鏡技術捕捉到了人在睡眠時腦細胞之間神經元的觸處。
該項研究被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顯示即使是最強化的訓練都不能代替所損失的睡眠。
專家們說,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它揭示了記憶的原理。
睡眠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性已經廣為人知,但是人在睡眠時大腦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一直備受爭議。
紐約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顯微鏡觀察正在睡覺或是缺乏睡眠的動物。
研究發現正在睡眠的老鼠大腦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要多得多,因此它們能學習更多的東西。
研究人員還發現深度和慢波睡眠對記憶力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這個睡眠階段,大腦並沒有閒著,而是「回放」白天早些時候的活動。
研究人員表示,睡眠可以提高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這一點是新的發現,之前沒有人知道。研究人員還說,人在睡眠時大腦並不是安安靜靜的,它有助於腦細胞之間進行聯繫溝通。
去年,人們還發現睡眠幫助大腦清除「垃圾和毒物」。因此,現代人睡眠不足令人擔憂,尤其是一些人對睡眠不足可能導致「嚴重健康問題」認識不足。
睡眠不足可能引發癌症、心臟病、二型糖尿病。感染和肥胖症等。
福斯特教授認為,如果睡眠好了我們都將可能成為「更好的人」。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一些慢性疼痛“有可能是遺傳的”

英國的研究人員說,有4種慢性疼痛性疾病與基因有關,這就意味著它可能是遺傳的,至少部分跟遺傳有關。
這4種疾病包括過敏性大腸綜合徵,肌肉骨骼痛,慢性盆腔痛,以及乾眼症。
研究人員對8000多對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這種現象在同卵雙胞胎中非常普遍,因為他們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是相同的。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The King』s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小組說,此發現可以有助於他們最終治療和控制這些症狀。
當然,除了遺傳以外,環境也可能起到一定的影響。通常一個人會得什麼疾病其遺傳因素佔三分之二。
研究人表示,他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找到到底是哪些具體的基因在起作用。慢性疼痛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更長。這種病非常常見,而且也有很多致病原因,因此很難辨證和治療。
同時一些其他的身體疾患也會引起疼痛,因此據信疼痛可能與神經系統的問題有關,大腦在接收到這樣的信號後身體就會感到疼痛,儘管沒有明顯的組織損傷。
醫學專家非常希望能夠了解疼痛產生的原因,以便改善那些飽受疼痛折磨的上百萬患者的生活質量。
一些專家懷疑有些患者可能有這方面的基因誘因,因為許多人有著相似的症狀,而且往往有著一種以上的不同慢性疼痛疾病。這也是為什麼研究人員從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下手進行研究,因為這樣可以做清楚的比較。
研究人員說,這些研究就是想了解基因和環境因素到底在慢性疼痛疾病中的角色和關聯。
其研究成果將為慢性疼痛的患者提供更好的療法。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食慾不振且頭昏腦脹 恐是暑濕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正逢春夏交際時節,天氣不穩定,臨床上,因食慾不振、腹部悶脹甚至頭昏腦脹的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思帆指出,主要是因暑日濕氣侵犯人體的表現,多好發在脾胃消化功能較差的患者身上。
目前醫學解釋食慾不振、腹部悶脹又被歸類為急性胃腸炎,透過藥物或輸液補充等就能有效紓緩;陳思帆說,以傳統中醫來看,脾胃消化功能不好的患者,體內氣機原本就不順,導致外濕引動內濕,就容易出現頭暈、腦脹、四肢肌肉沉重等症狀。
醫師陳思帆進一步說明,若屬症狀輕微者,則可煮食綠豆、紅豆湯等,利用食療方式紓緩症狀,另外,也可採以按摩穴位達到自我保健,像是頭部的太陽穴、手部合谷穴或是下肢陰陵泉等,按壓3至5分鐘,若是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則可按壓內關穴,幫助紓緩症狀。
平時除了應選擇穿著透氣的衣料,進出冷氣房也應保持頭身乾爽,飲食上,也應盡量減少冰涼等食物,降低濕氣進入體內,導致阻滯於腸胃;陳思帆提醒,保持良好作息,且配合運動就能遠離症狀纏身,但若症狀持續嚴重,則建議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2014年1月26日

生理期多流失50%鐵質 「補對了」失血美人變粉嫩公主

女性朋友可能不知道,每月一次的生理期,會使得身體多流失50%的鐵質。根據衛生署研究調查顯示,每10位育齡女性中就有2位缺鐵,缺鐵引發的貧血會有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症狀,有患者會以咖啡來提神,但卻沒有效果,因此越喝越多、越喝越濃,引發胃食道逆流後又服用制酸劑。殊不知咖啡、茶與制酸劑都是阻斷身體吸收鐵質的兇手,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不僅生理期會感到格外不適,長期下來也會越來越多衰老症狀找上妳,臉上堆滿倦容、臉色蒼白說話有氣無力、缺乏活力做事提不起勁…等,都會使妳看起來比身分證上的年齡老上許多。
缺鐵性貧血成因包括飲食不均衡、急慢性出血以及鐵質吸收障礙(過量的茶、咖啡與制酸劑)。許多上班族已習慣每日一早喝咖啡提神,營養師指出,喝完咖啡後可服用鐵劑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但要注意需間隔一小時讓胃有時間排空,才不會讓營養品效果打折扣
女性每月都須經歷生理期,使得身體中的鐵質流失得比男性快,因此醫師與營養師皆建議女性平日應多攝取鐵質並加強吸收,專家呼籲,如果身體一直處於貧血的狀態,每逢生理期就會更加不舒服。鐵質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動物性如豬肝、蛋黃與紅肉類,植物性如蘆筍、芝麻、黑糖、葡萄等,大致上植物性的吸收率比動物類食物低,但動物性食物脂質與膽固醇都較高,需注意攝取的量,每日攝取約一手掌心大小的肉類,豬肝則約2-3片,就能補充一天的鐵質。然而造血除了鐵質,還需要葉酸和維他命B等成分幫忙,葉酸存在於菠菜、蘆筍和豆類食物中,若需補充一天所需葉酸(400微克),大約要吃上2碗的青菜,相信許多三餐老是在外的上班族無法做到,因此現代人補充額外的葉酸有其必要
不少女性生理期都有經痛、憂鬱、疲勞、虛弱等症狀,透過平日的均衡飲食,或營養品的補充,長期下來就會發現自己從冰山美人,變成擁有蘋果光好氣色的粉嫩公主囉!原文網址:  ETtoday健康新聞

研究:暖氣讓人發胖 微寒保持苗條?

荷蘭研究人員認為,暖氣可能讓人發胖,而保持適度涼爽讓人保持活力和身材。英國研究者看法相反。

一個馬斯特裏赫醫學研究中心的小組認為,家庭、辦公室、醫院的暖氣讓人感到更舒服,但這也意味著身體就不需要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來保持暖和。
他們認為,攝氏19度是保持平衡的最佳體溫。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專業期刊《內分泌和新陳代謝趨勢》期刊上,論證焦點在於如何保持身體的能量平衡。
人體如果攝入食物卡路里超過其消耗的卡路里量,體重就會增加。

發熱和發胖
所以,馬斯特裏赫醫學研究中心的裏奇騰倍博士對BBC表示,室溫攝氏19度足以促使人多活動,或者出門活動。
但也有的研究人員認為,把室內暖氣溫度降低會促使人們吃得更多。

英國斯特林大學的戴利博士對BBC說,相對於那些顫抖著度過冬天的人,居住在溫暖房間中的人反而不容易發胖,體重指數也較低。
戴利博士等研究人員調查了10萬多名享受暖氣供暖的成年人後認為,室內溫度23℃以上的人更苗條。
他們認為,當溫度超過23℃時,人的食慾就會受到限制,吃得較少,並且因為溫度高,人體也會燃燒掉更多的卡路里熱量。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研究:長期上夜班會導致內分泌紊亂

研究人員表明,徹夜加班容易使內分泌系統紊亂,長期以往會造成永久傷害。

倒班工作被認為與二型肥胖、心臟病以及癌症緊密相關。
在薩里睡眠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學家發現,倒班工作帶來的影響已滲透到最深分子層。
專家表示,這種由夜間清醒導致的損害規模、速度以及嚴重程度令人吃驚。
人體內部的生物鐘能讓人們在白天活躍夜裏休息。
這會對身體帶來極大的影響,小至改變荷爾蒙分泌、身體溫度,大到影響運動能力、心情和腦力運轉。
這項研究刊登在《國家科學研究成果》雜誌上。該報告研究了22名實驗對象,調查他們身體從正常狀態轉為倒班狀態會有何種變化。
抽血檢測表明,攜帶DNA的那6%的基因能夠在白天需要處於活躍狀態。
一旦這些實驗對象在夜晚工作,基因微調能力完全消失。

長期紊亂

來自薩里大學的研究員西蒙·阿徹說:「超過97%的基因將會因為不准時睡覺而不能同步進行新陳代謝。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經歷倒時差後會覺得如此疲憊。不規律的上班時間也會導致此類症狀。」

他的同事迪克教授說,身體裏每個組織都有獨特的運作模式,但倒班容易產生心臟、腎臟與大腦不能一起協調運作的情況。
他告訴BBC:「這是一種慢性紊亂。就像生活在一個大房子裏,每個房間都有鐘。現在這些鐘的時間都不一致。自然而然房子的主人也就生活在一片混亂之中。」

研究表明,倒班工人在該睡覺時工作會增加他們患上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機率。
其他研究表明,夜班工作者更容易得心臟病。
迪克教授補充說:「我們知道倒班和倒時差有著很多副作用和健康隱患。」

「這些隱患和副作用只有在倒班工作好幾年後才會顯現。我們相信這些身體機能的改變將會導致慢性健康問題。」
來自曼切斯特大學、主攻人體生物鐘研究的休·皮金斯教授告訴BBC:「這項研究表明倒班的後果非常嚴重。」

「令人震驚的是,身體裏的變化竟然能如此快就被發現。而很有可能的是,倒班導致的身體變化會高出預計。」
他強調說,這是一項短期研究,所有長期影響都不確定,但是「你可以想像這會導致許多健康問題。」。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4年1月11日

蜜蜂不見了 生質作物害的

科學家八日警告,許多歐洲國家近年來都面臨協助作物授粉的蜜蜂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原因之一竟是歐盟鼓勵種植可製造生質燃料的油籽作物,導致許多國家大量改種油籽作物,進而造成擔綱授粉重任的蜜蜂數量短缺。這項研究成果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
英國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研究人員指出,整體而言,歐洲四十一國在二○○五年到一○年間的蜂群數量增加七%,但生質燃料作物如油籽油菜、向日葵與大豆的栽種區,同期卻增加近三分之一,油籽作物栽種區的蜜蜂供需差距已上升至三十八%,以致目前全歐蜂群數量僅佔所需的三分之二,也就是短少一千三百四十多萬個蜂群,相當於約七十億隻蜜蜂。
在四十一個歐洲國家中,有二十二國的蜜蜂數量不敷所需。歐洲各國蜜蜂數量減少除了要怪使用殺蟲劑與疾病,歐盟鼓勵生質能源也是主因之一。根據歐盟的更新燃料指導方針,二○二○年以前十%的運輸燃料必須來自更新能源,各國因此大量栽種各種油籽作物。如今許多授粉工作由大黃蜂、獨居蜂與食蚜蠅等野生昆蟲,而非租用馴養蜂群擔綱。
研究主持人帕茲(Simon Potts)說,除非採取行動,否則人類未來將面臨重大災難。據二○○九年估計,昆蟲授粉對全球作物價值的貢獻達一千五百三十億歐元(約台幣六兆兩千五百多億元)。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2014年1月2日

維生素E「有助於」延緩老年癡呆

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補充維生素E有助於延緩老年癡呆症的發展。
這一研究發現,給輕度到中度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患者以高劑量的維生素E能夠減慢疾病發展的速度。這些患者能夠從事日常活動而且需要照顧的程度減少。
不過研究人員同時也指出過高劑量的維生素E可能會帶來一些其他健康問題。

英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說,患者維生素E的攝入量極高,很可能不安全。
共有613名患者參與了該項研究。研究人員將患者分組,分為維生素E與治療阿爾茲海默症藥物memantine聯合服用,或memantine同安慰劑一起服用的不同組別。然後在兩年的時間內記錄不同組別患者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

經過兩年的跟蹤,研究人員發現,給與高劑量維生素E的患者比那些給與安慰劑的患者功能衰退速度放緩。
不過阿爾茨海默病協會負責研究和開發的布朗醫生說,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維生素E對老年癡呆患者真的有效以及每日攝取如此高劑量的維生素E是否安全。
他說,現在就建議把維生素E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藥物還太早。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