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突破七十億,這被視為一個令人悲喜交集的里程碑時刻,危機感伴隨而來。兒童權益組織「國際計畫」呼籲國際社會,關注重男輕女造成「人口男性化」的嚴重問題。
自然情況下的出生性別比應是一百名女嬰比一○四到一○六名男嬰,但印度和越南是一一二名男嬰,中國是一二○名。中國有些地區及越南的興安省,甚至高達一三○名男嬰。
印度諾貝爾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一九九○年撰寫〈一億女性人間蒸發〉一文,引起廣大關注,但目前「蒸發」的已逾一點六億人。人口學家相信,未來五十年女性短缺的衝擊,將如氣候變遷一樣深遠。
世界許多地方的婦女慣常遭受殘暴對待,這樣的暴行慢慢受到矚目,公認是本世紀最主要的人權問題之一。然而,這項議題所牽涉到的問題,幾乎還沒有出現在全球議程裡。
婦女迫害是邊緣議題
媒體報導國際事務時,通常著重外交政策、禁止核武擴散、歐洲金融危機等,很難想像會憂慮孕婦、產婦死亡率或女性外陰殘割問題。婦女迫害是邊緣議題,大家寧可探討深奧難懂的「嚴肅問題」。
戰爭奪走多少人命?美國將自伊拉克撤軍,原因之一是美軍在這九年中死了四千四百人。但在巴基斯坦,過去九年來,就有五千名婦女因為被認為違抗不從,而被家人或姻親浸入煤油點火焚燒,或被硫酸燒灼,這種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況,比戰死還更悲慘。
西方國家也有性別問題,但在富裕國家,性別歧視大多跟薪資不平等有關;而在世界許多地方,性別歧視卻是致命的。比如在印度,母親帶著女兒去接種疫苗的比例少於兒子,光是這一點,就要為印度五分之一的失蹤女性負責。
美國外援 極少針對婦女
當某國一位重要的異議分子遭逮捕時,媒體會當頭版頭條新聞;而十萬名女孩常態性地遭綁架及非法賣到妓院,媒體甚至不認為是新聞。疏忽這個主題的並不是只有記者,美國的對外援助中,特別針對婦女的不到百分之一。
一九九○年代開始,超音波儀器普及,孕婦能知道胎兒性別;在中國和印度,如果發現懷的是女嬰,許多父母選擇墮胎。為了防止性別選擇性墮胎,兩國禁止告知孕婦胎兒的性別。
但研究顯示,當禁止選擇性地把女胎墮掉,就有更多女兒在嬰兒時期夭折,母親對不得不產下的女嬰,在照顧方面馬虎草率。印度一至五歲的女孩跟同年紀男孩相比,死亡的可能性多了百分之五十。
虐待女孩事件的全球統計數字高得令人麻木。過去五十年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死於二十世紀所有戰爭的男性還多。
一億個女性從人間蒸發,是文化歧視還是經濟因素?
許多研究顯示,與經濟因素有關。如果經濟條件好,家庭對男性的依賴降低,女性地位就會上升。畢竟對廣大農民來說,養兒是為了防老,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相反的,一旦女兒「價格」高,有楊玉環那樣「一朝選在君王側,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絕佳機會,那麼「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氣。
女性勞動力挹注經濟
二十五年前,印度女嬰裘拉才二十天大,重男輕女的父親便要她母親妮拉在殺了女兒和離婚中做個抉擇,妮拉選擇帶著裘拉和大女兒離開。妮拉離家前,對丈夫說:「總有一天,我會以這個女兒為傲。」
二○○九年,二十三歲的裘拉當選印度世界小姐。她說:「我人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我媽覺得留下我是值得驕傲的決定。」
研究東亞蓬勃發展的經濟學家注意到,年輕女性以前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微不足道,現在國家把她們注入正式經濟,大幅提升勞動力。更何況,目前全世界有數十位女性總統、總理,北歐就有八位。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寫道:「要是沒有女人,有多少男人會是今天的模樣?少之又少,先生,少之又少啊!」
十九世紀,主要的道德挑戰是奴役制度;二十世紀,則是對於極權主義的抗爭。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道德挑戰,將會是全球對於性別平等的奮力追求。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