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7日

現代禮儀:應聘者面試時可問的10個問題

(Pamela Eyring是華盛頓禮儀學校校長,該校成立於1988年,是一家提供專業禮儀知識與培訓的機構,網址為www.psow.edu。以下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路透華盛頓1月28日- 首先,我們來談談招聘面試時忌諱問的問題。應試者若問像“貴公司是做什麼的?”這樣的問題,則是最大失禮之處。如果對所應聘公司的情況未事先進行調查研究,那你就不值得得到面試的機會。

但假設應聘者做了充分的準備,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面試當成第一次約會。雖然面試是在職業場合下進行,並且結果也​​很不一樣,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雙方已交換了信息,因為你們認為雙方或許會合適,接下來你們想確定是否願意進一步交流。

與成功的首次約會一樣,雙方要很好地把握問與答的問題。一方不應當主導面試並提問所有的問題。雖然雇主會問到應試者的工作經歷和職業目標,應試者也應問一些有助了解為什麼要在該公司工作等方面的問題。

而且,提問是一種展示應試者理解所應聘公司的目標和挑戰的有效方式,還能凸顯應試者的學歷水平和職業道德,最重要的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助於應試者提高得到該職位的機會。

以下是應試者可提問的10個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有助於應試者更好地了解所應聘的公司,還能讓應試者留下一個好印象。
1. 我很有團隊精神,請問貴公司鼓勵團隊合作的方式有哪些?
2. 長期的工作滿意度對我而言很重要,請問貴公司在可能的情況下會否注重從內部培養人才?
3. 我很喜歡貴公司的使命和價值觀,請問這些是如何體現在日常工作中的?您能否說一些具體例子幫助我了解貴公司的企業文化呢?
4. 如果您的子女或朋友正在找工作,您會推薦他們來貴公司工作嗎?您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5. 從公眾和僱員角度看,您覺得貴公司與競爭對手的區別在哪裡?
 
6. (如果面對的可能是未來的直接領導)您經常與貴公司高層交流嗎?您和他們交流時,他們通常會問您什麼問題?他們會徵求您的意見嗎?
7. 貴公司如何展示對員工的自豪感?請您解釋一下公司這樣做想要獲得什麼?
8. 對於我所應聘的工作崗位,貴公司會不會出錢提供持續的學習機會?如果我接受這樣的學習機會,需要承擔哪些義務呢?
 
9. 從個人和職業成長角度看,貴公司對該職位的受僱者有何期許?
10. 貴公司是否有涵蓋職業操守和工作著裝的行為守則?
以上這些問題並非適用所有的招聘面試,選擇對您的事業和個人目標最有用的問題,對於特感興趣的領域要大膽提問,比如,若您考慮生孩子,您或許想知道該公司對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態度。
面試前準備一個考慮周全的問題列表,是提升信心和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且,這還有助應聘者更深入地了解所應聘的公司,以及是否適合自己。資料來源:路透中文網

研究:長期睡眠不足可打亂人體基因

英國科學家說,長期睡眠不足不但會讓人睡眼惺忪、精神不振、身體疲乏,還會導致人的基因發生變化。
這項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或許能幫助人們解釋長期睡眠不足或不好為什麼以及如何損害健康。
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術雜誌 按鍵 PNAS上的研究報告稱,連續一周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會導致數百個基因發生變化。
現在已經知道睡眠不好或不足跟心臟病、糖尿病和大腦功能減退有關,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具體如何卻並不清楚。

基因轉變
薩裏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科研人員針對這一空缺,分析了26人的兩組血液樣本;一組是在連續7天每晚睡眠至多10小時情況下採的血樣,另一組是連續7天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情況下採的血樣。

分析結果顯示,連續一周睡眠不足之後,血液中有700多個基因起了變化,而每一個基因都攜帶著製造蛋白質的指令。
這些基因較活躍時,則生成更多蛋白質,從而改變人體的化學平衡。

同時,睡眠不足會打亂部分基因在白天自然盛衰的規律,從而擾亂人體的自然生物鐘,並影響到對健康至關重要的人體免疫功能。
薩裏大學的科林·史密斯教授(Colin Smith)說,研究顯示許多不同的基因由於睡眠連續不足而發生了非常戲劇化的轉變。

破解病理
如果人體無法及時產生足夠的新細胞來補充或替代老舊細胞,長此以往,便會導致疾病。
劍橋大學學者阿吉萊什·雷迪(Akhilesh Reddy)說,薩裏大學科研小組這項研究的最主要成就是發現了睡眠不足對炎症和免疫系統的影響,這就提供了進一步解析這種影響與不同的疾病之間的聯繫,比如糖尿病。

對這項研究的另一個目標,尋找能夠化解睡眠不足對基因的不良影響的藥物,雷迪博士說,目前還不知道導致基因轉變的機制是什麼,但理論上講,如果基因轉變可以被啟動或停止,那就可能通過藥物方法制止這種轉變的發生,抵消睡眠不足的影響。
但是,他認為睡眠對人體所有的細胞更新、再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保護身體健康來說,保證自然、良好、充足的睡眠是最理想的。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紐西蘭上空的波狀粗糙雲

 這是什麼型態的雲種? 目前不了解這類雲層的形成原因,看似險惡的外觀,這種奇特的大氣結構不像是惡劣氣候的前兆。 這類雲層的非官方命名是波狀粗糙雲(Undulatus asperatus),其令人震驚的外貌及未知的成因,相對是未研究過的,也因此氣象專家提議這是一種新型態的雲種。 相較於多數雲層底部是平坦的,波狀粗糙雲的底層有明顯的垂直結構。 因此專家推測波狀粗糙雲成因可能與一些雲種相關,像是會在臨近山區形成的莢狀雲或因雷雨系統形成的乳狀雲,也或許和焚風相關─一種出現在背山面延著山坡往下吹的乾熱風, 而發生在紐西蘭南島東岸上的焚風稱為西北雲弧。 這張影像拍攝於2005年紐西蘭 坎特伯雷漢默溫泉,因為陽光從一側照亮波狀粗糙雲,所以能清楚地看到雲層部份的細微結構。影像提供與版權: Witta Priester

太陽上的日冕雨

它看起來是不是像在下雨?沒錯,雖然降下的不是雨水,而是極其炙熱的電漿。例如有一次事件發生在去年七月中,由於太陽爆發產生 日冕物質拋射太陽閃燄,隨後發生了最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日冕雨(Coronal Rain),影像中日冕附近的電漿不停地冷卻且降落在太陽上。 日冕雨中被電離的電子質子離子隨著太陽表面的磁圈方向流動,因此造就了這不真實的三維空間中無降水來源的降雨。 這部縮時攝影影片是以紫外光波段記錄下這令人驚訝且寧靜的奇觀,並對這發生在絕對溫度5萬度的事件做特寫。 影片中的每一秒代表實際時間六分鐘,所以整個日冕雨持續約十小時。影像提供與版權: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VS, GSFC, NASA; Music: Thunderbolt by Lars Leonhard

2013年2月21日

研究:用美耐皿裝熱食 尿液立即驗出三聚氰胺

塑型多樣的美耐皿因輕便好用、不易破損又便宜,無論是路邊攤或小火鍋店,甚至是高級餐廳,不少台灣店家愛用美耐皿餐具。但美耐皿遇熱即可能釋出有毒物質,最新的醫學研究證實,美耐皿釋出三聚氰胺,會通過食物吃下肚,長期使用的健康風險值得重視。
2008年中國毒奶事件,導致5萬多名嬰兒腎病變、犧牲了6條小生命,多數人對事件「主角」三聚氰胺並不陌生。近期一篇登載於國際期刊的台灣醫學研究顯示,食用美耐皿盛裝的麵湯,受試者尿液立即可檢出三聚氰胺,高達12小時才代謝至最低濃度。專家指出,一碗美耐皿麵湯釋出毒物量不高,但長期使用美耐皿餐具,恐有健康風險,特別是小孩、孕婦等易敏感族群,最好別使用美耐皿餐具盛裝熱食。
這篇近期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是由台灣高雄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團隊、高醫家醫科主治醫師吳明蒼表示,為了解美耐皿餐具在高溫之下的穩定性,找來12名約20歲的大專生志願者,分為兩組、各3男3女,一組食用以美耐皿盛裝的熱麵湯,另一組則是以陶瓷碗盛裝麵湯,食用前及之後持續12小時收集受試者的尿液。
結果發現,食用美耐皿熱麵湯的受試者,尿液中的三聚氰胺含量立即升高,在第6小時達到最高量,12小時最低。而食用陶瓷碗的對照組,尿液中的毒物含量沒有改變。
在三星期後,即等待人體新陳代謝後,再將兩組受試者調換,原先使用陶瓷碗的受試者,改用美耐皿碗吃麵時,尿液樣本同樣出現三聚氰胺升高,其後改用陶瓷碗組不會改變。
吳明蒼說,使用美耐皿餐具吃麵的尿液樣本測出8.35微克的三聚氰胺,比陶瓷餐具的1.31微克多出約6~7倍的毒物量。雖然其三聚氰胺量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制定的每日攝食的上限量,「這也是為什麼可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找來志願者受試的原因」,但此實驗顯示,美耐皿釋出三聚氰胺,會通過食物吃下肚。在台灣美耐皿盛裝熱食相當普遍,難保無長期健康風險的疑慮。
這份報告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登載後也引起國際媒體報導,《時代》雜誌訪問美國紐約州北岸醫院的職業與環境醫學中心主任史貝色(Dr. Ken Spaeth),他也表示,此一小型實驗,提出讓人深思的問題,其結果顯示美耐皿(三聚氰胺)可從餐具中藉由食物進入人體,濃度也高於之前預期的程度。「我們不太有機會研究這個聚合物在人體的作用,大部份所知道的資訊是由動物實驗得來,但是三聚氰胺是個有毒物質,在公共健康的考量之下應該更謹慎地對待這個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1999年根據當時可得研究資訊表示,三聚氰胺可能在動物體內有致癌的作用,但是對人體的影響則因資料不全而無法下結論。不過在2008年為回應中國大陸毒奶粉事件造成的恐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曾提出報告,但仍保守的指出美耐皿(三聚氰胺)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因為資料不足,所以沒有辦法對美耐皿使用於食物包材設限。
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多次針對美耐皿餐具釋出三聚氰胺疑慮的調查、研究回應,也表示無法完全管制美耐皿餐具使用,於2012年擬定三聚氰胺溶出上限為2.5ppm,不過強調民眾應有正確使用美耐皿餐具的觀念。美耐皿材質的食品容器,在品質不良、或使用時產生破損刮痕等前提下,極有可能造成三聚氰胺、甲醛或重金屬等物質溶出,進而透過食物進入人體。
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不宜使用美耐皿、塑膠材質餐具盛裝熱湯、微波加熱、蒸煮烘烤,重複使用餐器具刮傷或磨損應立即更換,也最好避免使用過度鮮豔、色彩豐富的餐器具,清洗美耐皿餐具食必須使用中性洗潔劑,不可使用紫外線殺菌。
吳明蒼說,醫衛研究時時在進步,對三聚氰胺或美耐皿的研究,可能會改變使用法規。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原本制定三聚氰胺每日、每公斤耐受量在0.6毫克,但在中國大陸毒奶事件後,曾嚴加規範每日、每公斤耐受量在0.2甚至是0.06毫克。在毒奶事件上,我們看到發育仍不成熟的嬰兒,三聚氰胺對其腎臟毒害的影響有多大。前年台灣腎臟醫學會也曾發表一篇研究顯示,尿路結石病患的尿液樣本,與年齡、性別近似的健康個案相比,其三聚氰胺平均濃度比較高,研究雖尚無法確知因果關係,但仍值得注意。
台灣飲食文化多熱湯、熱食,每天都使用美耐皿盛裝熱食,恐有長期健康風險。吳明蒼說,美耐皿餐具有其優點,因輕便、不易摔,可用來盛裝冷食、水果、零食等食物。但不宜用在熱食、微波或蒸煮上,尤其是小孩、孕婦,可能同樣劑量的三聚氰胺釋出,對這些易感族群的影響更大。
吳明蒼說,他自己有兩個小女兒,外出吃飯都自己準備便當盒,不但不用美耐皿餐具盛裝熱食,以免吃下過量的三聚氰胺,也不會以塑膠袋、容器盛裝食物,以免吃下塑化劑。台灣外食族群多,建議別忽視盛裝食物的容器,其影響健康的風險。資料來源:環境資訊電子報

2013年2月14日

「凋亡誘導分子」令癌細胞自爆 連鎖反應或可治療癌症

▼「凋亡誘導分子」能間接讓癌細胞自爆。(圖/取自Gizmodo)
美國賓州大學科學家確認出一種「凋亡誘導分子」TIC10,它可以觸發身體裡腫瘤細胞的自毀系統,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或能治療癌症。
研究團隊在小白鼠身上進行實驗,發現這個名為TIC10的單分子能夠促使基因製造TRAIL蛋白質─即是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研究者厄爾迪瑞(Wafik El-Deiry)說,「TRAIL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利用它防止癌細胞擴散,卻沒有化療那麼強的毒性。」
TIC10有效守備範圍很廣,包括乳腺癌、淋巴癌、結腸癌、肺癌等。過去曾有針對TRAIL蛋白質進行研究,但從沒成功過;現在科學家把眼光放在更小的TIC10分子上,它不僅使癌細胞本身的TRAIL被活化,也會喚醒健康細胞一起對抗。
當健康細胞受到刺激後,表面TRAIL感受器的數量會增加,一旦接觸到周圍癌細胞時,就會引發它們連鎖死亡。然而目前這項實驗成果僅對老鼠有效,下一個階段才要對人體測試。
原文網址:  ETtoday 新聞

英國證據顯示出現人際傳染類似薩斯病毒

英國衛生官員認為,已經掌握了很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一種類似薩斯的冠狀呼吸系統病毒可以人傳人。

人類可以通過與動物的接觸感染這一病毒,但是如果該病毒已經發展到可以人傳人,其危險性也就更大。
據信,英國的一個病例就是從親戚處感染了該病毒。不過官員們表示,病毒大規模感染的可能性仍然很低。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1例確診病例報告,5人死亡。被感染者都出現肺部發炎、部分還有腎衰竭。
英國發現的這一病例是第三例。第一例是來自卡塔爾來英國求醫的被感染者。第二例也與曾經前往中東和巴基斯坦有關聯。

英國的第三例病人目前正在伯明翰伊麗莎白女王醫院特護病房接受治療。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告了來自沙特阿拉伯的同一個家庭中成員被此病毒感染的案例。
現在還很難確認這些病例是分別感染還是互相傳染。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因為病人來自同一個家庭而不能就此病毒的人傳人性質得出結論。

現在英國的病例中,其中一人完全沒有在外國感染病毒的機會,因此也就很肯定地證明了病毒的人傳人性質。
不過,如果病毒的確很容易在人際接觸中傳播的話,那麼應該會檢測到更多的感染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11日發佈公告說,新病例屬於散發病例,沒有改變世衛組織對新型冠狀病毒風險評估級別。但是新病例表明該病毒是「持續性的」,所有成員國應繼續對嚴重急性呼吸系統感染進行監控,並對任何異常病例進行仔細檢查。
世衛組織還建議對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治療無效的嚴重或複雜病例,尤其是居住或去過阿拉伯半島以及周邊國家的病例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BBC中文網

阿拉斯加上空的極光

有些極光只能透過相機來捕捉蹤影,這類型的極光叫做次級可見的極光,因為它們太過昏暗,難以用肉眼看到。 在上面的影像中,能輕易地用肉眼看到綠色極光,但要看到紅色的極光,必須使用相機拍攝,經過20秒曝光,紅色極光才變得可見。 這是因為人眼每秒只會累積小部份光量,但相機快門卻能打開較久的時間,累積更多的光量。 去年秋天,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市 附近一處風景如畫的地方拍照,透過相機,確實捕捉到可見的綠色極光和次級可見的紅色極光,以及極光映照在如畫布般湖面上的影像。 天空中有數千顆星閃耀著,包括昂宿星團;在影像中間偏右的地方,雲層上面一點點的地方,可以看到靠近地平線的木星。 來自太陽高能粒子撞擊地球磁層,造成電子質子落下至臨地球極區附近的區域,並且撞擊高空大氣產生極光。 紅色與綠色的極光都是典型 由電子碰撞且激發原子產生的紅色發光,或者是更高能量、可見的發光。 除此之外,極光還有多種不同形態顏色影像提供與版權: Todd Salat (AuroraHunter); Sky Annotation: Judy Schm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