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毒奶事件,導致5萬多名嬰兒腎病變、 犧牲了6條小生命,多數人對事件「主角」三聚氰胺並不陌生。 近期一篇登載於國際期刊的台灣醫學研究顯示, 食用美耐皿盛裝的麵湯,受試者尿液立即可檢出三聚氰胺, 高達12小時才代謝至最低濃度。專家指出, 一碗美耐皿麵湯釋出毒物量不高,但長期使用美耐皿餐具, 恐有健康風險,特別是小孩、孕婦等易敏感族群, 最好別使用美耐皿餐具盛裝熱食。
這篇近期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是由台灣高雄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 研究團隊、高醫家醫科主治醫師吳明蒼表示, 為了解美耐皿餐具在高溫之下的穩定性, 找來12名約20歲的大專生志願者,分為兩組、各3男3女, 一組食用以美耐皿盛裝的熱麵湯,另一組則是以陶瓷碗盛裝麵湯, 食用前及之後持續12小時收集受試者的尿液。
結果發現,食用美耐皿熱麵湯的受試者, 尿液中的三聚氰胺含量立即升高,在第6小時達到最高量, 12小時最低。而食用陶瓷碗的對照組, 尿液中的毒物含量沒有改變。
在三星期後,即等待人體新陳代謝後,再將兩組受試者調換, 原先使用陶瓷碗的受試者,改用美耐皿碗吃麵時, 尿液樣本同樣出現三聚氰胺升高,其後改用陶瓷碗組不會改變。
吳明蒼說,使用美耐皿餐具吃麵的尿液樣本測出8. 35微克的三聚氰胺,比陶瓷餐具的1.31微克多出約6~ 7倍的毒物量。雖然其三聚氰胺量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制定的每日攝食的上限量,「 這也是為什麼可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找來志願者受試的原因」, 但此實驗顯示,美耐皿釋出三聚氰胺,會通過食物吃下肚。 在台灣美耐皿盛裝熱食相當普遍,難保無長期健康風險的疑慮。
這份報告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登載後也引起國際媒體報導,《時代》雜誌訪問美國紐約州北岸醫院 的職業與環境醫學中心主任史貝色(Dr. Ken Spaeth),他也表示,此一小型實驗,提出讓人深思的問題, 其結果顯示美耐皿(三聚氰胺)可從餐具中藉由食物進入人體, 濃度也高於之前預期的程度。「 我們不太有機會研究這個聚合物在人體的作用, 大部份所知道的資訊是由動物實驗得來, 但是三聚氰胺是個有毒物質, 在公共健康的考量之下應該更謹慎地對待這個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1999年根據當時可得研究資訊表示, 三聚氰胺可能在動物體內有致癌的作用, 但是對人體的影響則因資料不全而無法下結論。 不過在2008年為回應中國大陸毒奶粉事件造成的恐慌,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曾提出報告,但仍保守的指出美耐皿( 三聚氰胺)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因為資料不足, 所以沒有辦法對美耐皿使用於食物包材設限。
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局, 多次針對美耐皿餐具釋出三聚氰胺疑慮的調查、研究回應, 也表示無法完全管制美耐皿餐具使用, 於2012年擬定三聚氰胺溶出上限為2.5ppm, 不過強調民眾應有正確使用美耐皿餐具的觀念。 美耐皿材質的食品容器,在品質不良、 或使用時產生破損刮痕等前提下,極有可能造成三聚氰胺、 甲醛或重金屬等物質溶出,進而透過食物進入人體。
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不宜使用美耐皿、塑膠材質餐具盛裝熱湯、 微波加熱、蒸煮烘烤,重複使用餐器具刮傷或磨損應立即更換, 也最好避免使用過度鮮豔、色彩豐富的餐器具, 清洗美耐皿餐具食必須使用中性洗潔劑,不可使用紫外線殺菌。
吳明蒼說,醫衛研究時時在進步,對三聚氰胺或美耐皿的研究, 可能會改變使用法規。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原本制定三聚氰胺每日、 每公斤耐受量在0.6毫克,但在中國大陸毒奶事件後, 曾嚴加規範每日、每公斤耐受量在0.2甚至是0.06毫克。 在毒奶事件上,我們看到發育仍不成熟的嬰兒, 三聚氰胺對其腎臟毒害的影響有多大。 前年台灣腎臟醫學會也曾發表一篇研究顯示, 尿路結石病患的尿液樣本,與年齡、性別近似的健康個案相比, 其三聚氰胺平均濃度比較高,研究雖尚無法確知因果關係, 但仍值得注意。
台灣飲食文化多熱湯、熱食,每天都使用美耐皿盛裝熱食, 恐有長期健康風險。吳明蒼說,美耐皿餐具有其優點,因輕便、 不易摔,可用來盛裝冷食、水果、零食等食物。但不宜用在熱食、 微波或蒸煮上,尤其是小孩、孕婦,可能同樣劑量的三聚氰胺釋出, 對這些易感族群的影響更大。
吳明蒼說,他自己有兩個小女兒,外出吃飯都自己準備便當盒, 不但不用美耐皿餐具盛裝熱食,以免吃下過量的三聚氰胺, 也不會以塑膠袋、容器盛裝食物,以免吃下塑化劑。 台灣外食族群多,建議別忽視盛裝食物的容器,其影響健康的風險。資料來源:環境資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