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油知識/黑心知多少!何謂棉籽油、銅葉綠素 你瞭了沒?

黑心油事件持續發酵,衛生福利部近日在網站上揭露油品混充及違法添加銅葉綠素事件的相關問答,希望能釐清國人對這次事件的認知。
Q:什麼是銅葉綠素?
A:銅葉綠素是從植物中提取葉綠素(通常取自羊茅和苜蓿),然後用化學方法修飾(或穩定),以銅取代該分子的核心,即可得到穩定的水溶性著色劑銅葉綠素。
Q:目前國內規範銅葉綠素可使用的產品類別有哪些?
A: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銅葉綠素及銅葉綠素鈉可添加於口香糖、泡泡糖、乾海帶、蔬果加工品、烘焙食品、果醬、果凍、飲料等產品中,用量以銅計為40~150 mg/kg不等。
Q:銅葉綠素可以用來添加於食用油嗎?
A:銅葉綠素為國際規範准許使用之食品添加物著色劑,但各國均未准許使用於「食用油脂產品」中。
Q:食品中銅葉綠素的風險評估?
A:1.依聯合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之評估報告,銅葉綠素複合物於大鼠長期試驗中無慢性毒性。
2.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最大容許攝取量為15毫克/每公斤體重。以60公斤的成人計算,每日最大容許量900 mg。
Q:什麼是精煉之棉籽油?
A:棉籽油是以棉籽為原料,經由壓榨或壓榨、萃取併用方式製取油脂而來,精煉之棉籽油為世界各國烹調使用之植物油之一。
Q:精煉棉籽油的安全性?
A:1.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自民國68年起即規範食用棉籽油需將粗原油經過脫膠、脫酸、脫蠟、脫色、脫臭等精煉加工過程,並訂有食用棉籽油品質規定(CNS總號4832類號N5144)。
2.經精煉加工的棉籽油,即可去除自然存在於棉籽之棉籽酚(游離棉籽酚含量極低),未精煉之棉籽油不得作為食品使用。
Q:什麼是棉籽酚?
A:1.棉籽酚為棉花自我防禦物質,天然存在於棉花中,為植物抗毒素,用以預防害蟲與疾病。
2.依照CNS食用棉籽油規範,粗原油需經過規定之加工步驟製成精製油。食用棉籽油經過精煉處理,可去除大部分的棉籽酚,其游離棉籽酚含量極低。
Q:棉籽酚的毒性?
A:1.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2009年的評估,棉籽酚雖不具有基因毒性,但過去實驗結果顯示,棉籽酚會造成精子死亡、抑制精子生成以及減少精子數等男性生殖毒性,特別對單胃動物(monogastric)會干擾動情週期、懷孕以及胚胎生成,所以可能進一步導致不孕。
2.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尚未對棉籽酚做出致癌性之分類評估。1986年Heywood等人根據大鼠試驗所推論之無毒害劑量為5 mg/kg bw/day (EFSA, 2009)。但是目前尚未有國際組織所訂定的健康準則含量(health-based guidance value)。
Q:植物油種類及其特性?
A:一般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都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含量(85%以上)較高的油,因熔點低,故在一般室溫下為液態,且較具健康性,因此適合作為家庭烹調用油。
牛脂、豬油、棕櫚油等,因飽和脂肪酸含量(34%以上)較高,熔點高,故在一般室溫下為固態,且具有可塑性,適合作為一般烘焙用油的主原料。又,因氧化安定性佳,適合作為業務用油炸油使用。
天然奶油因其誘人的風味及在一般室溫下為固態(熔點約32℃),具有可塑性,故廣泛被使用於高級烘焙製品(如,西點、蛋糕、麵包等)中。NOWnews新聞 

2013年10月21日

哪種食物會讓你/妳胖?

嚴格控制的實驗將提供確切答案:肥胖究竟是由過多的熱量還是不對的碳水化合物造成的?

重點提要
下面哪個是導致肥胖的主因:吃得過多、還是吃了不對的食物(特別是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雖然營養學家認為他們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但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從未以科學方法嚴格測試過這個問題。
由美國「營養科學計畫」資助的研究人員將開始測試這個問題。受試者將入住研究機構,除了嚴格控制他們的飲食外,也將仔細測試所消耗的能量,以確認食物組成對能量消耗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變得那麼胖?答案看來顯而易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以及過重的基本原因,是熱量攝取與熱量消耗之間的能量不平衡。」簡單地說,我們不是吃得太多,就是動得太少,或是兩者皆是。根據這種邏輯,任何多餘的熱量,不論是來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或是脂肪(食物中三種主成份,稱為「巨量營養素」),都不可避免會讓人發胖。因此,解決之道也清楚明白,就是少吃多動。
質疑這種傳統想法的理由也同樣明顯。少吃多動的處方已經廣為開立了40年之久,然而肥胖(體脂肪累積多到影響健康程度)的盛行率,卻攀向前所未見的高峰。今日超過1/3的美國人被視為肥胖,這個比例是40年前的兩倍以上;全球則有超過五億人屬於胖子。
現代人除了變得越來越胖之外,也出現更多代謝疾病,好比由負責處理與儲存營養素的激素失調所導致的第二型糖尿病,在胖子身上遠比瘦子常見。

雖然肥胖問題有個看來廣為接受的解決之道,但情況卻持續惡化,這種不一致的現象顯示有兩種可能:第一,我們對於肥胖成因的理解正確,但胖子因遺傳、環境或行為因素,不能或不願自我治療;其二,我們對肥胖成因的理解有誤,因此常見的改善建議也是錯的。
如果後者是正確的,那麼讓人發胖的原因可能就不是能量失衡,而是更接近激素缺陷,這是歐洲的研究人員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所服膺的想法。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環境中引發這種缺陷的頭號嫌犯,是我們食入碳水化合物的數量與種類。根據這種說法,我們對肥胖的基本錯誤認知之一,就是假定不論我們吃的是酪梨、牛排、麵包還是汽水,是食物所含有的能量造成發胖,而不是這些食物(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對調節脂肪累積的激素所具有的作用。
由於研究人員那麼常提到肥胖是能量失衡疾病,我們會認為這個觀念在幾十年前就經過嚴格的測試,只不過正確的科學研究卻從來沒有人做過。這種實驗花費不貲不說,也很難正確執行;再者,研究人員一般會認為答案清楚明瞭,就是吃得太多,所以這種實驗不值得花力氣做。結果是:當代最嚴重健康問題(肥胖、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激增)的科學基礎,大部份都還沒有答案。
我對肥胖的科學與歷史研究了10年之後,確信唯有重新思考並嚴格測試肥胖的成因,才有可能得出有意義的進展。去年,我與曾任外科醫師及癌症研究員的阿提亞(Peter Attia)一起成立了「營養科學計畫」(Nutrition Science Initiative, NuSI)這個非營利組織,就是為了彌補證據不足的問題。在美國德州休斯頓市阿諾德夫婦基金會的贊助下,我們徵召了獨立的科學家來設計實驗並執行,希望能仔細測試關於肥胖(包括體重增加)的兩個對立假說。阿諾基德金會應允提供NuSI目前的研究預算以及三年運作經費的60%,總金額為4000萬美元。研究人員將隨著證據來決定研究方向,如果一切按計畫進行,在未來六年內,我們將取得肥胖生物根源的確切證據。 
激素失衡才是造成肥胖的主因?
要想了解肥胖的激素假說為何如此有吸引力,得先來看看能量平衡假說的不足之處。「肥胖是由於食入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更多所造成」,這個想法應該來自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就是說能量不生也不滅。用於生物學上,代表生物食入的熱量不是被轉換成有用的形式(代謝)、排泄出去,就是儲存起來。因此,我們食入的熱量如果比使用或排泄的更多,多餘的將儲存起來,代表我們會變得更胖、更重,就這麼簡單。但該定律並沒有說明人為何會食入比花用更多的熱量,也沒有說明多餘的熱量為何以脂肪儲存。我們想要回答的就是這些「為什麼」。科學人雜誌

壓力肥的元兇 自律神經失調

壓力大時,為什麼食慾也跟著變大?而且特別想吃高糖、高油的垃圾食物?在大吃的當下,也會感到放鬆。不過,長期下來,卻會造成肥胖的問題,這樣的肥胖稱作「壓力肥」。若沒找到正確方式處理「壓力肥」,則會陷入愈減愈肥、壓力愈大的惡性循環中。
壓力肥是如何形成的:
人體中首要對抗外界高壓狀況的是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分布在大部分的器官,除了是危機管理系統外,也是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
高壓會讓交感神經處於亢奮狀態,同時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會被抑制,若壓力的狀態一直無法解除,自律神經就難以恢復平衡而容易失調。
負責運作消化的副交感神經,由於壓力大而被抑制,導致消化功能變差,脂質代謝下降,導致脂肪囤積;腸道環境因消化不良而變差,導致流至全身的血液品質下降,影響全身各個器官的運作,也間接影響分布在各個器官的自律神經,加重原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受到壓力刺激而分泌,讓人食慾大增外,並分解體內的醣類、脂肪、蛋白質以獲得能量來對抗外界的壓力。
分解後的脂質會重新分佈在容易囤積脂肪處(腹部、臀部),久了容易造成「中心型肥胖」。
另一個與壓力肥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是位於大腦與自律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胜肰YNeuropeptide Y:簡稱NPY),交感神經在壓力大時,會刺激NPY分泌,導致人體對高油食物的食慾變大,並且在體內形成脂肪囤積。
壓力肥的成因裡,很重要的配角是高糖、高油的紓壓食物,這類食物作用在大腦的特定受器,減輕對壓力的不適,增加幸福感,所以當壓力大發洩大吃時,特別會想吃巧克力、披薩、蛋糕等高糖、高油食物。
吃紓壓食物同時促進NPY的分泌,讓人食慾大增,脂肪囤積,進入「壓力肥」的惡性循環中。
近期國外相關研究指出,若因壓力大而長期處於憤怒、憂鬱、焦慮的情緒狀態下,容易導致肥胖相關的問題。反之,在心理壓力獲得緩解時,演變成肥胖的機率就跟著下降。
綜合上述,壓力肥的形成,首先是對壓力適應不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與內分泌失調等問題,生理與心理層面的相互影響,久了就容易導致肥胖。
肥胖的人又往往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若是肥胖又加上自律神經失調,會更惡化肥胖的問題。因此,解決壓力肥的不二法門,就是預防或處理因為壓力大而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穩定平衡後,才能打破壓力肥的惡性循環,也才不會在減重後又有復胖的情形發生。自由電子報

2013年10月10日

看問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讓印度成為性侵之國度?

強姦案已然讓印度臭名昭著,為何印度強姦案頻發?人口膨脹的印度有著嚴重的社會問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就是其中一個。『男多女少』讓很多男子不能娶妻,這是致使強姦案發生的巨大潛在因素。資料顯示,2011年,首都新德里的男女比列達到1000:821,成了一系列惡性強姦案的根源。
據中國日報網報導,統計資料表明,男女比例失衡背後,印度存在廣泛的選擇性墮胎和殺嬰現象。一方面,女人嚴重稀缺,許多光棍娶 
 
不到老婆;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嫁妝』習俗卻是很多養女兒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失衡也已經波及印度社會的婚姻家庭模式,『童婚』、『換婚』、『群婚』、『租婚』等醜陋現象死灰復燃,性犯罪形勢日益嚴峻。根據統計結果,印度男性已經比女性多了整整4000萬人,新生的男童又越來越多,未來的社會隱患可想而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為此發出警告:印度如果不採取嚴厲措施解決問題,未來將面臨難以意料的嚴重社會問題。
本來,如此稀缺的印度女子應該是『世上珍品、百萬寶貝』,男子要想娶到媳婦,必然要費盡心思,送上厚重的彩禮,妻子過門後更應百般珍愛。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在印度,結婚時,女方反而給男方價值不菲的嫁妝,男方甚至理直氣壯地向女方索要財物!如果沒有嫁妝,或嫁妝達不到男方的要求,那麼必定成為被恥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對象,甚至發展到被迫害致死的地步。
2003年5月20日,印度北方一個小村中,22歲的女人巴比塔和她年僅一歲的女兒因嫁妝糾紛被夫家活活燒死。巴比塔婚後,夫家一直嫌她帶來的嫁妝少。為此,父親東拼西湊借了5萬盧比給她,但男方並不滿足,又要追加一輛三輪摩托車。可三輪摩托車的價格至少10萬盧比,巴比塔家根本買不起。這種有關嫁妝的慘劇幾乎每天上演。不少家庭為了能使女兒嫁出去,且婚後不受夫家刁難,只好到處籌錢,最後落得傾家蕩產。
開國總理尼赫魯曾深惡痛絕地說:『嫁妝是邪惡的,是文明進步的障礙。』他在1961年力主通過《反嫁妝法》,但此陋習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隨著近年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嫁妝的價碼水漲船高,婚禮的奢華程度與日俱增,普通印度家庭十幾萬、幾十萬人民幣的花銷很平常,已經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童婚:近一半女性18歲以前結婚
近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印度47%的已婚婦女都是在18歲前結婚,而全球40%的童婚案例都是發生在印度。
然而時至今日,藐視婚姻法的仍然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拉賈斯坦邦等地一些封建落後的農村,每逢4月底的『阿卡蒂節』,就有人給包括嬰幼兒在內的上千名兒童舉行集體婚禮,絕大多數『新娘』、『新郎』對婚姻一無所知,更有不少是在父母的懷裡完成婚禮儀式的,有的在吃奶,有的在吮吸手指,還有的在大聲啼哭。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齡提高到21歲和18歲,但在許多地區,特別是山區部族,童婚仍很盛行。原因之一是童婚比較廉價;其次,童婚是印度教經典所提倡的。
研究結果表明,受童婚影響的不僅是16~17歲的青春期少女,還有大量14~15歲年齡更小的女孩。印度政府雖然在法律中規定了結婚年齡,但卻沒有相應的執法措施,對違法者最多只是處以15天的拘役和1000盧比的罰款。印度童婚現象屢禁不止的另一個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印度,尚無法律形式上的結婚登記制度,童婚可以或隱瞞新郎新娘的年齡,或暗地舉行儀式。
租婚:給別人換取生活費
在古傑拉特邦等一些地方,『租老婆』的生意很紅火,每月約一千多元人民幣就可以租到,還可以經常換。阿塔‧普拉哈帕蒂是一個生活在古傑拉特邦的農民,將自己的妻子拉克西米出租給當地富有的地主,並收取175美元一個月的租金。而在當地,一個普通農民每月只能掙到22美元,妻子拉克西米將與他人生活,並與他發生性關係。
在該邦北部的其他村莊,一些養女的家庭與專門的租妻經紀人交易。經紀人通常從尋租方收取6.5萬~7萬盧比的服務費,再給出租女孩的家庭支付1.5萬~2萬盧比。許多『中間人』在落後村莊甚至只給500盧比打發出租女孩的家庭,要價多少取決於女孩的家庭的貧窮與絕望程度。
換婚:親友間瘋狂求女
印度青年亞達夫是個窮人家的孩子。到了結婚的年齡想娶妻,也找到了目標,但對方要求換婚,他只好在自己的女性親友間打主意。亞達夫先是承諾將自己的外甥女送給對方,但女孩才15歲,她父親不同意。婚期在即,迫於各方壓力,亞達夫一家只得在親友間瘋狂地四處求女性,最終找到一名25歲的女子,總算『配對』成功。
群婚:因過於貧困不分土地不分家
一些貧困、低種姓的家庭,娶不起老婆,便一家兄弟合娶一個,形成事實上的『群婚』。近日據外媒報導,印度一名女子有5位丈夫,而且這5位丈夫都是親兄弟。女子每天選擇一名不同的男子同寢。據悉,他們已經育有一個孩子,但是還沒有確定到底是哪位兄弟的骨肉。
在當地人的觀念裡,一夫一妻制是一種很平常的婚姻關係,它的致命缺點就是不能使家庭興旺;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更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妻子越多,生孩子也越多,容易使家庭變得貧窮。相反,一妻多夫則是最理想的婚姻形式,最受人們擁戴。這主要是因為幾兄弟共娶一個妻子,家裡人多,不用分家,勞動力強,家庭財產不會分散,家境會越來越興旺。也就是說,保護家庭為單位的財富和生產力,成為當地人認同一妻多夫婚姻形式的根本原因。 印度北方邦西部的米魯特、巴格帕特和穆扎法那加縣的賈特人,祖祖輩輩以農為生。因此,他們對土地看得很重,每家都把擁有土地的多少作為衡量貧富的重要標誌。為了不使土地進一步分割,兄弟多的人家只好一人成家,其他人打光棍,但實際上是與成家者共用一個妻子。
原文網址: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13年10月9日

「上帝粒子」Q&A

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次原子玻色子,是建構宇宙的根本物質之一,也是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推論的61種基本粒子中,最後一種被實驗證實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具有質量的玻色子,沒有自旋,不帶電荷,非常不穩定,在生成後會立刻衰變。

此推論的來源為何?

「希格斯玻色子」之名來自首度推論其存在的英國科學家希格斯。現年84歲的希格斯1964年提出的理論指出,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一種粒子促成一種看不見的力場成形,這個力場稱為「希格斯力場」,其中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尋找希格斯粒子的過程為何?

科學家利用大型對撞器尋找希格斯粒子,這種機器可擊碎粒子,過濾出次原子殘渣,而其中最大者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LHC深藏在日內瓦附近一個圓形隧道中,撞擊時可短暫達到比太陽熱10萬倍的溫度,複製宇宙形成後不久的狀況。
去年7月4日,CERN科學家宣布發現一種與希格斯「相符」的新粒子。今年3月,CERN表示,這種粒子的「自旋」與「對稱」2種重要特徵,與希格斯粒子應具備的特性相符。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食物成癮」還是嘴饞貪吃?

「食物成癮」(food addiction)越來越成為過度飲食的代名詞。英國利茲大學心理科學教授布朗德(John Blundell)撰文,警告不要濫用「成癮」。

布朗德的文章說,有些人將食物成癮與藥物成癮聯繫起來,然後用這個名詞來聯繫過度飲食,以此為影響百萬人的肥胖症流行病提供一種臨牀上的解釋。
使用「食物成癮」這個概念是向醫學化邁進了一步,將人類正常的社會行為病理化。

某些飲食方式因此成了一種病。這種態度於事無補,而且會對人們看待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

「食物成癮」是把非常複雜的人類行為方式簡單化了。

「不是我的錯」


布朗德的文章說,現有的證據不能界定食物成癮的精確特徵,也無法界定導致所謂的成癮危險的飲食環境。

這與藥物成癮形成鮮明對照。導致藥物成癮的化學成分可以精確辨認,它對大腦的藥理影響可以精確界定。

導致肥胖症流行的可能因素是多重的,將食物成癮列為唯一的因素於事無補,特別是對於那些想有一個健康飲食生活的人。

布朗德教授擔心,許多人可能會把「食物成癮」當成過度飲食的借口,「這不是我的錯」,因此「我沒有辦法呀」。

把飲食列為一種病症,解除了個人應承擔的責任和可以採取的行動。

導致暴食的飲食紊亂症的確存在,但這是一種罕見的臨牀症狀,受影響的肥胖症患者不到3%。

但這無法解釋肥胖症在各群體人口中的迅猛上升。

布朗德的文章最後說,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對「食物成癮」到底意味著什麼進行分析,以便人們可以對自己的行為原因作出理性的判斷。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3年10月4日

全球糧食浪費嚴重--糧農組織

路透羅馬9月11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週三發布題為《糧食浪費足跡》(The Food Wastage Footprint)的報告稱,全球糧食浪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超過中國和美國以外其他任何國家的排放量。
 
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浪費量大約為13億噸。與此同時,生產和處理糧食所需的能源、水和化學製品也被浪費。
全球幾乎有30%的農田和相當於俄羅斯伏爾加河年流量的水資源被白白消耗。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報告中預測,糧食浪費產生的碳足跡,相當於每年排放33億噸二氧化碳。
 
如果把糧食浪費造成的碳排放看成一個國家,那麼則是繼中國和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這表明更有效地使用糧食,將能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抑制氣候變暖作出巨大貢獻。
 
在發達國​​家,多數糧食浪費與消費者購買太多、把沒吃的扔掉有關。在發展中國家,農業效率低且缺乏適當的存儲設施,是造成糧食浪費的主要原因。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算,基於生產者價格,不包括魚和海鮮,一年所浪費糧食的經濟損失約為7,500億美元。資料來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