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心理病態行為 與大腦「獎勵系統」失衡有關

(法新社巴黎14日電) 根據研究報告,心理病態者(psychopaths)大腦可能硬要尋求獎勵,儘管後果可能危急他人或自己的性命。
研究發現,人體自然分泌的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在部分形式的病態暴力行為與毒癮上,扮演重要角色。過去研究把重點放在心理病態者往往缺乏的特質上,好比恐懼、同情和維持正常關係的能力。然而,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巴克霍茲(Joshua Buckholtz)率領研究團隊,深入檢視卻是心理病態者有哪些東西是「太過」的,如衝動及極度想要尋求冒險和獎勵。
范德堡大學位在田納西州納希維爾(Nashville,Tennessee)。研究撰寫人之一沙爾狄(David Zald)表示,新數據顯示,心理病態者「對獎勵--也就是胡蘿蔔 ─ 的渴望,已大到掩蓋風險意識或對棍子的顧慮」。關鍵可能在於多巴胺這種神經介質。
多巴胺已知會影響感知和行為,尤其與激勵、懲罰和滿足相關的行為。
古柯鹼、酒精以及尼古丁全都刺激大腦的多巴胺腺路。巴克霍茲說:「我們都認為心理病態者是冷血罪犯,不顧一切後果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發現,過度反應的多巴胺獎勵系統,也許是部分心理病態最有問題行為的基礎,例如暴力犯罪、累犯和濫用藥物。」(譯者: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