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控制的實驗將提供確切答案:肥胖究竟是由過多的熱量還是不對的碳水化合物造成的?
重點提要
■下面哪個是導致肥胖的主因:吃得過多、還是吃了不對的食物(特別是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雖然營養學家認為他們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但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從未以科學方法嚴格測試過這個問題。
■由美國「營養科學計畫」資助的研究人員將開始測試這個問題。受試者將入住研究機構,除了嚴格控制他們的飲食外,也將仔細測試所消耗的能量,以確認食物組成對能量消耗有什麼影響。
■下面哪個是導致肥胖的主因:吃得過多、還是吃了不對的食物(特別是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雖然營養學家認為他們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但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從未以科學方法嚴格測試過這個問題。
■由美國「營養科學計畫」資助的研究人員將開始測試這個問題。受試者將入住研究機構,除了嚴格控制他們的飲食外,也將仔細測試所消耗的能量,以確認食物組成對能量消耗有什麼影響。

質疑這種傳統想法的理由也同樣明顯。少吃多動的處方已經廣為開立了40年之久,然而肥胖(體脂肪累積多到影響健康程度)的盛行率,卻攀向前所未見的高峰。今日超過1/3的美國人被視為肥胖,這個比例是40年前的兩倍以上;全球則有超過五億人屬於胖子。
現代人除了變得越來越胖之外,也出現更多代謝疾病,好比由負責處理與儲存營養素的激素失調所導致的第二型糖尿病,在胖子身上遠比瘦子常見。
雖然肥胖問題有個看來廣為接受的解決之道,但情況卻持續惡化,這種不一致的現象顯示有兩種可能:第一,我們對於肥胖成因的理解正確,但胖子因遺傳、環境或行為因素,不能或不願自我治療;其二,我們對肥胖成因的理解有誤,因此常見的改善建議也是錯的。
如果後者是正確的,那麼讓人發胖的原因可能就不是能量失衡,而是更接近激素缺陷,這是歐洲的研究人員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所服膺的想法。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環境中引發這種缺陷的頭號嫌犯,是我們食入碳水化合物的數量與種類。根據這種說法,我們對肥胖的基本錯誤認知之一,就是假定不論我們吃的是酪梨、牛排、麵包還是汽水,是食物所含有的能量造成發胖,而不是這些食物(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對調節脂肪累積的激素所具有的作用。

我對肥胖的科學與歷史研究了10年之後,確信唯有重新思考並嚴格測試肥胖的成因,才有可能得出有意義的進展。去年,我與曾任外科 醫師及癌症研究員的阿提亞(Peter Attia)一起成立了「營養科學計畫」(Nutrition Science Initiative, NuSI)這個非營利組織,就是為了彌補證據不足的問題。在美國德州休斯頓市阿諾德夫婦基金會的贊助下,我們徵召了獨立的科學家來設計實驗並執行,希望能仔細測試關於肥胖(包括體重增加)的兩個對立假說。阿諾基德金會應允提供NuSI目前的研究預算以及三年運作經費的60%,總金額為4000萬美元。研究人員將隨著證據來決定研究方向,如果一切按計畫進行,在未來六年內,我們將取得肥胖生物根源的確切證據。
激素失衡才是造成肥胖的主因?
要想了解肥胖的激素假說為何如此有吸引力,得先來看看能量平衡假說的不足之處。「肥胖是由於食入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更多所造成」,這個想法應該來自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就是說能量不生也不滅。用於生物學上,代表生物食入的熱量不是被轉換成有用的形式(代謝)、排泄出去,就是儲存起來。因此,我們食入的熱量如果比使用或排泄的更多,多餘的將儲存起來,代表我們會變得更胖、更重,就這麼簡單。但該定律並沒有說明人為何會食入比花用更多的熱量,也沒有說明多餘的熱量為何以脂肪儲存。我們想要回答的就是這些「為什麼」。科學人雜誌